“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一 先秦关于义、利的讨论及儒学义利之辨的提出
义的观念早在西周时代就已出现,随着先秦哲学各流派的产生,关于义、利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其中,儒家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无疑最引人注目。本章首先将该问题置于先秦各流派争议之中进行考察,以便显示儒学义利之辨在创建初期就具有的独特个性。在此基础上,对儒学义利之辨奠基者孟子及重要发展者荀子的思想着重进行分析。
(一) 孔子、墨子及老子和庄子的义利观
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看,义的观念在西周初就有了,“义”主要作“宜”解。这是非常明确的事,此处不再引据资料证明。《中庸》说:“义者宜也”[1],也肯定和沿用了这个说法,用现代语言表达,“义”就是行为适当或正当。利的意思比较明白,一般指现实的物质利益。关于义、利的本来意思,各家基本没什么差别,差别在对义与利的关系理解。然而,通观《论语》,孔子将义利对举或者直接讨论利的地方很少,而是更多对义的强调,这一定程度反映了孔子以义为先的态度。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2]《论语》记载子路与孔子的问答:“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3] 君子是孔子和儒家所认为的理想人格,君子把义当作立身的根本,义是判断其行为是否适宜的最高标准。在直接将义、利对举的一处,孔子明确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 将对义利的态度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根据。《论语》又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5] 这进一步表明,孔子的观点是做事只需问合义不合义,至于有利无利,这是次等的事,或者是根本不必考虑的事。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秦汉以来儒学义利之辨的发展
-
[2] 儒学义利之辨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
[3] 《诠释与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建构》抉发义利之辨的为学宗旨
-
[4] 义利之辨的标准
-
[5] 《先秦儒家义利观研究》前言
其他推荐
-
图书 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儒学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作者:李军时
图书 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儒学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
2
图书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作者:田智忠
图书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
3
图书 杨希枚集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图书 杨希枚集
-
4
图书 中国思想文化史论集
作者:李振宏
图书 中国思想文化史论集
-
5
图书 美德与权利: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学与人权
作者:梁涛
图书 美德与权利:跨文化视域下的儒学与人权
-
6
图书 先秦经济思想史
作者:巫宝三
图书 先秦经济思想史
-
7
图书 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修订版)
作者:方光华
图书 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修订版)
-
8
图书 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
作者:张兴
图书 经学视野下的《大学》学史研究
-
9
图书 李觏思想研究
作者:姜国柱
图书 李觏思想研究
-
10
图书 实在论视阈下的多世界理论
作者:张丽
图书 实在论视阈下的多世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