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绪论结语

¥1.1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25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结语

以上四节,刘少杰从学科属性角度、王处辉从理论观察角度、杨善民从历史作用角度,分别论述了群学从知识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的历史机制和学理意义,从而继《中国社会学史》第一卷之后,进一步证明了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主要特征表现在研究主题、客观原则和呈现方式这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秦汉群学制度化,虽然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话语体系,却清楚表现出其作为中国古典社会学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实质。

在研究主题方面,重视制度研究,中西社会学皆然。正是比群学晚两千多年诞生的实证社会学,其奠基人涂尔干明确地把社会学规定为关于制度的科学。而荀子群学尤其是到秦汉时期群学的制度化,主题同样是制度研究。秦汉群学阐述的大量概念或命题,与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并无二致,也就是作为行为规则、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的社会制度。可见,相隔两千多年的秦汉群学和实证社会学,在各自面临的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条件下,都把对社会秩序的追求和社会制度建设作为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高和荣,王处辉,刘少杰,杨善民,邓万春,何健.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