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刘彻

¥3.4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所属图书: 《汉武帝》

出版日期:2007-08

字      数: 4223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武帝刘彻

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西汉第五个皇帝。乳名彘,谥号“孝武”。前140~前87年在位,在位五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富强国势和安定政局,一改旧制,放弃汉初黄老“无为”政治,推尊儒术,实行多欲进取政治。对内加强皇权,巩固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是完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帝国的重要历史人物。汉武帝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但他的穷兵黩武及追求长生与秦始皇颇为相似,但晚年有所悔悟,身后事安排得也比较妥帖。

一、联姻立储 少年多才

刘彻乳名刘彘,他出生前,据传他的母亲王美人曾梦见太阳,父亲汉景帝刘启说这是个吉梦,是刘彘将来必然大福大贵的征兆。这个吉梦很快传遍宫中,刘彘身上也就增添了一层神奇色彩。但其母王娡身为美人,只是个妃子,他也只能算作庶子,按封建宗法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刘彘四岁的时候,依照惯例,被封为胶东王;他的大哥刘荣被立为皇太子。没想到,后来刘彘却因一段姻缘成就了太子之位。

汉景帝有个姐姐叫刘嫖,称为长公主。长公主有女名唤陈阿娇,长公主想把她许配给皇太子刘荣,希望日后刘荣为皇帝,自己的女儿便做皇后。但刘荣的生母栗姬偏不答应,长公主让女儿做皇后的希望成为泡影,便与栗姬结下了仇。刘彘的母亲王美人为了长久之计,便趁机巴结长公主,两人慢慢成为闺中密友。一日两人叙谈,长公主提起为女议婚之事,王美人连忙接口道:“只可惜我没福分,不能有这样的好儿媳呀!”

长公主听王美人这样一说,心中很是高兴,加上她也喜欢聪慧的刘彘,便说愿将女儿许配给刘彘。王美人自是欢喜,但口里却说:“怎奈刘彘不是太子,不配您这样的高亲。”长公主恨恨地说:“废立也不过是常有之事,栗氏以为自己的儿子立了储,就可以目中无人,但福祸难料。”王美人遂与长公主定了婚约。不过,汉景帝因刘彘年幼,还未到谈婚之时,不太同意。

长公主不肯就此罢休,她深知夜长梦多,便略施小计,有一天当着汉景帝的面问刘彘愿不愿意娶阿娇为妻。刘彘年纪虽小,却很聪明,他回答说:“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会造一所金屋子给她住。”这话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景帝深感刘彘是个伶俐的孩子,终于同意了这门亲事。从此长公主与王美人结成亲家,关系更加密切了。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他深受母亲窦太后宠爱,对皇帝的宝座垂涎三尺。他积极活动,希望取得王位继承权。大臣袁盎表示反对,景帝最后没有传位给刘武。

也许是王美人工于心计的遗传,刘彘也是早熟早慧。他虽然年龄不大,但很聪明壮实,做事也讲究谋略。不过,他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尽管王美人和长公主为了他争夺皇储之位在和栗姬等明争暗斗,阴风肃杀。

刘彘每天和几个小兄弟一起玩耍,服侍他们的乳母和宫女有一大群。他们这些小皇子的一哭一笑都会使这些宫女们忧喜交加。可以说,他们分享了皇父的荣华富贵。刘彘并不以此而自傲,做事小心仔细,大人小孩都喜欢他。景帝看望他们时,刘彘恭敬地回答父皇的每一句问话,好像一个小大人一样。景帝十分喜欢他。

刘彘三岁那年,景帝曾把他抱在膝上问他说:“儿乐意做天子吗?”小刘彘恭敬地回答说:“由天不由人,儿愿每天都居住在宫里,在父皇面前游戏。主要是不敢因为儿的逸豫而导致失去天子之道。”刘彘如此机警乖巧,当然讨得了景帝的欢心。

汉景帝的皇后薄氏是景帝母亲薄太后的娘家远亲。薄太后为了巩固维护薄氏外戚的势力,把小薄氏指配给景帝,并要求景帝立她为皇后。景帝尽管不喜欢薄氏,但迫于母命,只好立薄氏为皇后。薄皇后不为景帝所宠,常常独守空房,也没有生儿子。薄太后死后没多久,薄皇后便被废黜了,没几年便忧郁而死。一开始,景帝宠爱栗姬,想立她为皇后,但栗姬不识大体,惹恼了景帝。

长公主刘嫖颇有心计,在景帝一朝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能对弟弟景帝施加重要影响。经她的谋划,加上考虑到栗姬忌妒心过强,汉景帝终于在前元七年(前150)立王美人为皇后,立刘彘为太子。刘彘争得太子之位,景帝觉得“彘”这个名字用在未来的接班人身上似乎有些不雅。恰巧他看到《庄子·外物篇》里有一句“心知为彻”的话,“彘”和“知”又是一音之转,所以景帝就将刘彘改名为刘彻,他希望这个皇太子能聪明圣彻。就这样,七岁的刘彻取得了皇位继承权。

自此,景帝着意培养刘彻,请来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卫绾做他的老师。卫绾对刘彻培育了六七年之久,给刘彻以很大影响。后来卫绾调任御史大夫一职,他推荐另一名儒家学者王臧给汉景帝,景帝便拜王臧为太子少傅。王臧是当时有名的儒学大家申公的学生,有着深厚的儒学功底。

皇太子刘彻在宫中接受了多种学术思想的影响。在窦太后控制下的宫廷氛围里,他接受了黄老思想的熏陶;从父皇景帝那里,又受到刑名思想的影响;卫绾和王臧又教授给他儒学的精髓。这种思想大熔炉的方方面面,对少年刘彻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也是他思想倾向和政治措施呈现复杂多样性的主要根源所在。

少年的刘彻思维缜密,聪明过人。刘彻十四岁那年,有个人杀了继母,因为继母杀了他的父亲。对此事的处理,大臣们都感到棘手:替父报仇值得嘉许,弑母却又犯下违背伦常的死罪。廷尉把此案呈给景帝,等着景帝批下斩首令。景帝看了案子,觉得判斩首不妥,但又说不出道理来。于是,他让人把皇太子刘彻找来,问他对这一案件的看法。刘彻仔细看完卷宗,解释说:“继母本不是生母,只是因为父亲娶了她,才会有母子关系。但是现在她杀了父亲,和父亲的夫妻关系就不存在了,因此就不再是他的继母。母恩既绝,他杀的就只是个杀父仇人,并非有逆人伦。”一个孩子居然有这样周密的思路,大臣们听了无不称奇,景帝也微笑着点头赞许。

少年刘彻喜欢学习,对儒学经典、骑射、文学,都很有兴趣。他曾向出生在匈奴的韩王信的后代韩嫣学习骑射。相处期间,他一边学习骑射,一边听取有关匈奴的故事,增强了抗击外侮的信心。

皇宫是文化的集中地,丰富的皇家藏书和良好的文学气氛,使刘彻自幼便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读儒家经书,也喜欢吟诵辞赋。辞赋是汉代最发达、最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上承楚国大诗人屈原的《离骚》,是一种半文半诗的混合文体,有文采光华、结构宏伟和语汇丰富的特色。刘彻十分喜爱这种文体,他读到当时著名文学家枚乘的赋,十分佩服,一直想见到枚乘本人。后来,刘彻用这种文体写出了《悼李夫人赋》、《秋风辞》等具有一流文学水准的作品。

就这样,刘彻一边读书,一边练习骑射,几年后,他成长为一个文武兼备、有胆有识、思想活跃、心胸开阔的皇太子,为他未来的宏图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贤良对策 信用仲舒

建元元年(前140),十六岁的刘彻继位当了皇帝,即汉武帝。此前的“文景之治”使汉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刘彻继位时期,国家无事,家给户足。但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尖锐的矛盾,如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不断骚扰边境等等。当时,富人们的土地阡陌相连,而穷人却没有立锥之地,农民常处于衣食无着的悲惨境地,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随时都有可能揭竿起义。

汉武帝从小胸怀壮志,希望成就一番伟业。当上皇帝,自然给他施展抱负提供了绝好的舞台。因此,即位伊始,他就准备锐意改革,崭露锋芒。他首先下诏全国荐举“贤良方正”之士,延揽人才。他亲自出题,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进行考试。

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董仲舒对于试题的回答很受武帝的赏识,他在文章中写道:

圣明的君主,有改变制度的名义,而没有改变治道的实际内容。然而,夏代推崇忠直,商代推崇恭敬,周代推崇礼仪,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要各自拯救前朝的缺失,必须使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孔子说:“商代继承了夏代的制度,所废除的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继承了商代的制度,所废除的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若有人继承周代,就是过了一百代之后所实行的制度,也可以推测得出来。”这是说百代君主所用的治国之道,也就是使用夏、商、周这三种了。夏代继承了有虞氏的制度,而孔子唯独没有说到两者之间的增减,是因为两者的治国之道一致,而且所推崇的原则相同。道之所以精深博大,是因为它来源于天,只要天不变,道也就不会变;所以,夏禹继承虞舜,虞舜继承唐尧,三位圣王相互授受禅让天下,而遵循相同的治道,是因为其间不需要补救积弊,所以孔子不说他们之间的增减。由此看来,继承一个大治的朝代,继起者就要实行与原来相同的治国之道;继承一个政治昏乱的朝代,继起者则一定要改变治国之道。

现在汉朝是在大乱之后而建国的,似乎应该略为改变周代制度的过分强调礼仪,而提倡夏代的忠直之道。古代的天下,也就是现在的天下,同是这一个天下,为什么古代与现在相比,却会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败坏到如此程度?估计或许是因为没有遵循古代的治国之道,或许是因为违背了天理吧?

天对万物也有一定的分配赐予:赐给利齿的动物不让它再长犄角,赐给双翅的鸟类只让它有两只脚,这是让已得大利的,不能再取得小利。古代那些接受俸禄的官员,不许靠气力谋食,不得经营工商末业,这也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与天的旨意是相同的。那些已得大利又要夺取小利的人,连天都不能满足其贪欲,更何况人呢!这正是百姓纷纷怨叹困苦不足的原因。那些达官显贵,身受朝廷荣宠而居高位,家庭富裕又享受丰厚俸禄,于是凭借着既富又贵的资本和权势,在下面与平民百姓去争利,百姓哪比得上他们啊!百姓逐日逐月地被削弱,最后陷入穷困。富裕的人奢侈成风、挥金若土,穷困的人走投无路、苦不堪言;百姓没有感觉到活着有什么乐趣,怎么能避免犯罪呢!这正是刑罚繁多却不能制止犯罪的原因。天子的官员,是平民百姓观察仿效的对象,是远方各民族从四面八方向中央观察仿效的对象;远近的人都观察和仿效他们,怎么可以身居贤人的高位却去做平民百姓所做的事呢!急急忙忙地追求财利,经常害怕穷困,这是平民百姓的心理状态;急急忙忙地追求仁义,经常害怕不能用仁义去感化百姓,这是官员应有的意境。《易经》说:“既背负着东西又乘车,招来了强盗抢劫。”乘坐车辆,这是君子的位置;身背肩担,这是小人的事。《易经》的这句话,是说居于君子尊位而去做平民百姓的事,这样的人,一定会招来祸患。如果身居君子的高位,而有君子的行为,那么,除了用当年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辅政的方法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晓丽.汉武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