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14.0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1-11

字      数: 4149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西周时期的秦人主要活动于陇山以西(陇右)渭河上游及西汉水上游,即今甘肃省的天水、陇南地区。西周中期偏晚大骆、非子居西犬丘,周孝王召非子养马于汧渭之间,被封为附庸,邑之秦,是为后来秦立国得名之始。西周晚期周宣王封秦仲为西垂大夫,两周之际秦襄公将兵救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秦正式立为诸侯国。此后,逐步向陕西关中地区迁徙,先后都汧渭之会、平阳、雍城、咸阳。这期间,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开启富国强兵之路,秦惠文君三年始称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秦帝国,至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亡国。

纵观秦古族、秦附庸国、秦诸侯国、秦王国、秦帝国的历史,从考古学文化层面综合考虑,大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大发展阶段:早期指西周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居雍之前;中期指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大致相当于雍城时期;晚期指战国中晚期及秦代,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至秦亡国。

一 嬴秦来源与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史学界曾就嬴秦的早期历史进行过长期讨论,议题集中于嬴秦的族源,迁徙的时间、路线及早期都邑所在。[1]在族源问题上有“东来说”(东夷族)和“西来说”(西戎族)之争:前者主张秦本是东夷族,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只是后来才迁徙到西部的陕西、甘肃一带,如傅斯年[2]、卫聚贤[3]、黄文弼[4]、徐旭生[5]、顾颉刚[6]、林剑鸣[7]、何汉文[8]、段连勤[9]等;后者主张秦本是西戎族,如蒙文通[10]、周谷城[11]、丁山[12]、熊铁基[13]等。东来说者还探讨了嬴秦迁徙的时间及路线,或主张多次迁徙,或谓一次迁徙,或先山西后陇右,或先关中后陇右;迁徙时间大致有:夏商之际说、商晚期说、西周初年说、西周中期说。[14]关于秦早期都邑地望,王国维云:“曰西垂、曰犬丘、曰秦,其地皆在陇坻以西,此宗周之世秦之本国也。”[15]至于西犬丘(或西垂)具体地望,有礼县盐官镇[16]、红河乡费家庄[17] 等说法。非子所封秦邑的地望,或谓在甘肃清水县秦亭[18]、张家川县瓦泉村[19],或认为在陕西关中汧渭之会附近[20]

以上讨论,主要是基于文献记载而展开的。从考古资料出发,特别是从考古学文化层面的探索则相对晚一些,前后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90年代末

这时期主要是在陕西、甘肃等地发掘了数百座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墓。其中,在陕西户县宋村[21]、宝鸡姜城堡、宝鸡西高泉村、宝鸡南阳村[22]、长武上孟村[23]、陇县边家庄、陇县店子[24]、甘肃灵台洞山、灵台景家庄[25]等地清理了一批秦文化墓葬,其中一部分出铜礼器的墓被认为属于春秋早期。1978年在宝鸡杨家沟乡太公庙村的一个圆坑内发现铜镈3件、甬钟5件,上有长篇铭文,学术界普遍认为作器者是春秋早期的秦武公,[26]太公庙村及其附近是秦都平阳之所在,此后的考古发现则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发现,初步揭示出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化的面貌,从而为探索更早阶段的秦文化奠定了基础。

1979年9月俞伟超在青海省考古学会与历史学会联合学术报告会上发言,认为秦人也是西戎之一,秦文化至迟在两周之际就受到周文化很大影响,但其西戎文化因素还一直保留着:一是蜷曲特甚的屈肢葬,从春秋到秦代都是秦墓的主要葬式,且与辛店文化的葬式很相似,表明了族源上的密切关系;二是秦人使用的铲足跟袋足鬲(铲足鬲),与周式鬲不同,却与卡约、辛店、寺洼文化系统的同类器相似,是为“戎式鬲”,表明了秦人与戎人的亲缘关系;三是洞室墓,在甘青地区起源很早,在秦墓中也很流行,说明了秦与羌戎文化的联系。[27] 后来,因为毛家坪遗址的发掘,俞伟超对上述观点作了修正。

同年,韩伟依据凤翔春秋战国秦墓葬发掘资料,认为奴隶主采用仰身直肢葬,而跽式葬(屈肢葬)是为秦国奴隶的一种葬仪,独立的屈肢葬墓应是身份得到解放的奴隶的墓,战国时这种墓大量增加,正好说明了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性质的变化。[28]

1980年邹衡在《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把一种带“”字族徽、年代在商末周初的传世青铜广折肩罐归为秦器,认为“”氏族很可能就是秦的祖先费、蜚、非之类。他还根据卜辞相关记载,认为武丁以来商王派族远去陕西或山西开荒,“秦的祖先本来起源于东方,后来为什么又到了西方,在这里似乎得到说明”。这件铜折肩罐具有先周文化风格,“因而在商代,陕西的族使用先周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29]

1982年刘庆柱发表文章强调了春秋秦墓中屈肢葬的比例占85%以上,其中不乏铜礼器墓,其身份不可能是奴隶;直肢葬者未必是秦奴隶主或宗室贵族,可能是周人后裔或关东徙民;屈肢葬属于秦的自身文化传统,与辛店文化的葬式很相似。马家窑、齐家、辛店文化中鸟纹发达,流行彩陶;秦有鸟图腾崇拜,秦的彩绘陶器及其他器物上的纹饰图案与前者接近,秦文化可能源于辛店文化。[30]同年,叶小燕在《秦墓初探》一文中就秦墓流行“西首葬”的特点,提出暗示着“秦人来自西方”。[31]

1981年韩伟对“秦文化来源于西戎文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32]1986年继续发文指出:秦的贵族,尤其是宗室贵族采用直肢葬式,不采用屈肢葬式;辛店文化中屈肢葬发现很少,以之作为秦葬式的渊源欠妥;铲形袋足鬲在秦文化中不是数量很多的典型器物,它在秦墓中的出现不会早于战国时代;陕甘的春秋秦墓中未见洞室墓。因此屈肢葬、铲足鬲、洞室墓都不是秦人自身的文化传统;嬴秦起源于东方,秦的钟簋彝器、宫寝、宗庙、陵园制度承袭自殷周文化。[33]韩伟首次将出铜礼器的贵族墓采用直肢葬式、而出日用陶器的小型墓采用屈肢葬式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被后来更多的发现所证实,也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由此开启了从考古学文化层面探索秦文化来源的新思路。

这时期最重要的发现当属20世纪80年代初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的发掘。俞伟超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周孝王时代非子前后的秦文化面貌,恐怕就要到类似于周文化的遗存中去寻找”。[34]正是在俞伟超的指导与安排下,赵化成赴渭河上游及西汉水上游作了短期调查,并与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合作,选定了甘谷毛家坪遗址以及西和栏桥寺洼文化墓地进行发掘。(图1)

图1 甘谷毛家坪遗址与西和栏桥寺洼文化墓地位置图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赵化成,梁云,段旭颖,汪天凤.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C]//王巍.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 第二卷(中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