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消失的空间批判

¥2.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0

字      数: 862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诗意”消失的空间批判

在高度现代化的当代世界中,如何“诗意”地栖居在繁华的都市中以及诗意的存在何以可能等问题,进入了20世纪哲学家们思考的视野。“诗意”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常常与神秘、神性、超越、自由、感性、美等相关联,或者说是一种理性与技术规定之外的样态。正因为如此,在消费主义至上的当代社会中,最无力与无用的“诗意”被哲学家们赋予了新的内涵。众所周知,海德格尔用“诗意的栖居”描述了人的理想的筑居状态。而国外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诗意”以新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把抵抗物化与消费社会、变革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希望寄于此。学界却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的关注。原因也许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并没有直接使用“诗意”一词,比如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乌托邦精神、葛兰西的新文化、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等等,这些范畴都倡导一种不同于被技术所操控与规训的新的文化样态。笔者尝试以“诗意”来诠释该思潮中的这一特点,并从空间批判的视角探讨“诗意”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消失的原因。

20世纪中叶以后,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斐伏尔直接提出了“诗创化的实践”概念,以此作为他所理解的新马克思主义的起点,而且在他的著作《日常生活批判》的第2卷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瞬间”(moment),在这里蕴含着“诗学革命”的思想,诗性的瞬间成为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途径。列斐伏尔直接提出了“诗意”在改变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和空间问题的重要位置,“诗意”不仅跃升为他哲学中的一个范畴,而且成为实现变革与救赎的可能途径。

一 被遮蔽的“诗意”存在

“诗意”是人的本性之一,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性与生物特性之外,还具有超越性、精神性、创造性、神性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为形而上学的本性,这就是“诗意”存在的根源。同时,人还具有情绪与感性,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他的内在不可抗拒的各种情绪。具体而言,“诗意”存在的本质在于人是能够意识到无限的有限者,人能够超越自身生物有限性的限制而与无限相连,这里的无限既包括人能意识到自身的短暂与宇宙的恒久,也包括人能以神圣为尺度来不断完善自身,与无限相连并接近,“诗意”就存在于有限与无限之间。然而,永恒永不可得,无限永难达到,必死的生命中有着无法消除的恐惧与绝望,同时也有狂喜、爱、希望、激情等等强烈的情绪,诗常常是最好的表达。然而,在当代的商品社会中,却已经没有了诗歌、诗人存在的条件与土壤,真正的诗与诸神一起成为回忆和背影。很多哲学家都思考与回答了作为人的本质的“诗意”是如何被消解与遮蔽的问题,他们分别从现代人的思维模式、语言、技术、商品等方面深刻地剖析了这一根源。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车玉玲.“诗意”消失的空间批判[C]//任平,庄友刚,桑明旭.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2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