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创新、范式创新、方法论创新何以可能?

¥2.5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0

字      数: 923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创新、范式创新、方法论创新何以可能?

历史证明,社会的大变革必然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从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来看,当今大变革的时代必将给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而应该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著学立论,担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2]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蓬勃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范式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研究范式等九种创新学术范式相继登场,构成一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黑格尔指出:“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3]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本质上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门科学,更好地继承和创新发展这门科学。哲学的真正价值也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即通过哲学蕴含的科学理论来指导现实,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变革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4]新时代的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创新方法性指导方能解决新发展阶段的新矛盾、新任务。创新方法性指导,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还需要深入系统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任平教授等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正是这样一部思想深刻、内容涵盖广泛的哲学佳作。该书全面反思和深入研究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以创新的“范式图谱分析”方法和方法论自觉,超越传统“人名+书名”“剪刀+糨糊”的表象叙史,全面分析了九种研究范式的历史成因、主要特征、创新功能、内在局限等,从深层全面厘清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学术史的主要脉络、出场规律、范式图谱,旨在加速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创新的新时代进程,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贡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因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必要深刻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创新、范式创新和方法论创新何以可能的演进与逻辑。

一 话语创新体系: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话语演化与创新逻辑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冯颜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创新、范式创新、方法论创新何以可能?[C]//任平,庄友刚,桑明旭.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2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