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灵转化

¥5.1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385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教师的心灵转化

一 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VUCA[1]情境的日益加剧[2],以及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学生多样性的日益增长,源于工业化时代的线性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需求。因此,当下教育实践中的老师们,在个别生教育、课堂管理、师生关系、家校沟通和教师合作等方面所面临的顽症越来越多。例如,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教,个别学生就是很难按要求完成作业。再如,所谓课堂上“随意说话”的现象屡禁不止,严厉呵斥或威胁惩罚的措施也仅起一时之用;但似乎与此相反的现象——老师越是鼓励学生积极问答,学生越是沉默——同样也一再发生。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不是通过学习一些技术性手段,比如沟通技巧、教学策略,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心智框架的转化性学习。[3]

但转化性学习并非能轻易发生,因为它是综合性的,涉及认知、意念和情感等方面,核心是“参考框架”的转换。其实质是一种认识论即“知道方式”的转化,包括意义形成和意义形成所依赖之形式的重塑两个过程。[4]我们依赖“参考框架”或“知道方式”来认识和解释世界,却很难借助它反过来认识其自身,这就像一个人很难通过抓住头发把他自己拔起来一样。从学习的“获得”(acquisition)隐喻来看,这是一个基本悖论:人无法就他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进行学习。[5]

但转化性学习却在“教育行动研究工作坊”中学员——老师们身上大量发生了。例如,面对个别学生屡屡不按要求提交作业的问题,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意识到根源在于其自己所秉持的“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等级式师生关系观,于是转变观念,追求平等,采取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主题等策略,终使该生变得按时保质完成作业。[6]再如,教师通过研究发现,在“随意说话”的背后,是不同学生和教师的“各说各话”,即对随意说话的界定,不同师生有着不同的尺度和理据,正是界定之间的冲突才将“随意说话”变成了问题,于是老师改变了认识这一问题的参考框架。[7]而对于越是鼓励越是沉默的情况,老师经过多轮探究发现,正是老师自身通过问答来讲授正确答案的教学观,降低了学生个体答错的勇气和班集体容错的氛围,于是教师通过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和建设班级安全氛围等措施显著改善了问答参与。[8]工作坊的教员曾借用“双环学习”概念,即价值观、因果假定和行动策略同时发生改变的学习[9]来概括以上转化[10],但这些转化具有什么模式特征?是如何发生的?具有怎样的推广意义?总之,工作坊中的转化性学习具有怎样的因果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 工作坊的演化

(一)初创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富伟.教师的心灵转化[C]//冯洪荣.北京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发展研究蓝皮书.202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