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3.2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867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新时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一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并系统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方法。生态文明教育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一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议题。2018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明确了各学段的具体目标与学习内容。2021年教育部又做出“强化生命安全与健康、生态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有机融入课程教材”的最新要求。尽管这一系列国家教育政策在宏观上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提供了政策支撑与理论指引,但实践中缺乏对生态文明素养内涵的共识理解以及可视化测评工具,教师评价与指导困难,直接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

生态文明素养指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价值体认、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行为方式的整合。它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DNA。当前,在与生态文明素养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主要包括: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可持续发展关键素养框架。该框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素养的八大关键能力,并强调每一种能力都是价值观、知识、关键能力的融合体。其中,这八大能力主要包括系统思维能力、预期能力、规范能力、战略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1]。第二,国际PISA 2015环境素养测试。主要包括对环境意识、环境乐观程度、环境行为三个方面。同时PISA 2025测评的科学素养维度,也增加了“社会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指标。[2]第三,以北美环境教育协会为代表的“三维”环境素养测评框架。该框架指出,环境素养由知识、关键能力、态度三个方面构成[3],这也是诸多学者在测评环境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素养时普遍使用的一个测评框架。而国内学界对生态文明素养内涵诠释以整体性描述居多[4],测评维度与具体指标系统建构也相对缺失。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巧玲,张婧,王咸娟,张文静,杨楠.新时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C]//冯洪荣.北京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发展研究蓝皮书.202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