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伦理“在一起”

¥1.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1

字      数: 454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结语 网络与伦理“在一起”

“我们”如何“在一起”?如何以伦理的方式“在一起”?这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不断追索的重要文明课题。当前,身处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种种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让这些问题的反思愈加紧迫,愈加关键。

“信息方式—伦理方式”的诠释框架以纵向的历时研究方法生动描绘了媒介影响伦理构建、文明发展的道德哲学图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网络媒介到底给我们当下的伦理构建、文明发展带来了什么。跟随历史的足迹,早期的口头媒介孕育了最为原初、最为神圣的实体主义伦理方式,创造了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直接合一的文明状态。近代的印刷媒介则推动了伦理方式的个体主义转向,进而使得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开始相互分离。现代的网络媒介正在从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网”,走向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联网”,乃至走向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泛在网”,这给我们正在带来或即将带来更加复杂的伦理议题和文明课题。

当前的网络媒介仍以互联网为主要形态,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变革着传统信息方式,进而使传统伦理方式遭遇到一定程度的解构危机,引发形形色色的道德难题。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之虚拟实在,以及人的本质与真理的激励下,互联网随即展开了一场自我救赎的伦理方式探索。互联网凭借网络交往凝聚起分散化的个体,生成经验层面的网络社群,乃至构筑成价值层面的网络共同体,使“我”成为“我们”,使个体性上升为普遍性。这场自我救赎为网络伦理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可因其呈现的“个体主义”“无精神”特质,又终究陷入伦理有限性之中,引发相应的文明后果。因此,网络伦理方式的价值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建构,一方面,必须重视互联网不断强化着的口语性质,以回归伦理的“精神”传统,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社会网络与“家—国—天下”中国智慧,超越生成社会网络下的“家—地球村”形态。网络伦理方式的理想范式耦合了伦理之传统智慧与互联网之现代气质,能够在理论发展层面引发关于“第三种伦理方式”的深刻反思,同时能够在文明实践层面以技术为中介重新融合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蒋艳艳.网络时代的伦理方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