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研究的中国面孔

¥2.7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6

字      数: 934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大众文化研究的中国面孔

在人文学术场域,大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从阿多诺(Theodor W.Adorno)对流行音乐的“伪个性化”特质的批判,到穆尔维(Laura Mulvey)对好莱坞电影中父权制烙印的反思;从霍尔(Stuart Hall)对电视文本的不同解码方式的辨析,到詹金斯(Henry Jenkins)对粉丝的文本盗猎策略的探究;从费斯克(John Fiske)对牛仔裤的快感生成机制的考察,到赫伯迪格(Dick Hebdige)对亚文化的源流、风格和对抗潜能的揭示。不同研究者基于各自的学术积淀和现实关切,形成了大众文化研究的灿烂知识星丛。然而,在现今中国学界,研究者习惯于以西方理论为导向,对斑斓驳杂的大众文化资源加以观念先行式阐释,难以展现思想的穿透力,更遑论得出有说服力的见解。因此,如何聚焦于本土经验,建构同中国大众文化相适应的理论话语和研究范式,便成为一个亟待上下求索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李健教授《形象及其隐喻:当代大众文化的视觉建构》(图1)一书的问世可谓适逢其时。该书以欣欣向荣的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为对象,对其做出富有在地化色彩的勘察与探究。如果说在经典大众文化研究中批判理论、符号学和文化研究构成了三大思想支柱;[1]那么,本书则试图为大众文化研究开辟新的可能性路径。作者注意到,近几十年来,“广义的大众文化以丰富的视觉形式和内容完全把我们包围起来,形成中国当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视觉文化景观”[2]。故而“视觉”也就成为洞察大众文化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机制的一扇窗口。基于此,本书从形象、表征、视觉性以及视觉媒介等问题出发,涉入中国大众文化复杂流变的视觉生态,勾画出大众文化研究的更生动中国面孔。

图1 《形象及其隐喻:当代大众文化的视觉建构》封面

一 中国大众文化的形象类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庞弘.大众文化研究的中国面孔[C]//周宪,李健.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第十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