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与人文合作

¥1.3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6

字      数: 383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民心相通与人文合作[1]

在现代条件下,任何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制定社会政策的主要任务都应该是使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条件更加人性化。当今社会,在衡量社会发展成果和方向的标准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人民对权力机构的信任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指标发挥着关键作用。社会福利,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保障及其身体和精神道德健康,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增加,都成为国家活动的主要目标,成为整个社会及其所有群体评估国家活动的普遍标准。因此,人民的生活质量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决定其内容、意义、优先事项、可能性和界限。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和人文领域的国际合作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渠道和方式之一。

一 民心相通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正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和互鉴中得到发展。西汉时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就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域,同时也将西域文化引进中国;以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著称的唐代成就了那个时代的多元文明交流,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也促进了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传入中国。元代的《马可·波罗游记》将古老的中国详细介绍到西方,推动了中西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到了近现代,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才有了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宁,卞德智.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哈萨克斯坦战略对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