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中政治文化演变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3.5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5

字      数: 1226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戊戌维新中政治文化演变的政治社会化途径

维新派知识分子面对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加深的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意愿更加强烈。他们对自己的变法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著书立说,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以期形成变法的舆论氛围,汇聚配合变法的政治文化力量。

一 新式学堂——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甲午战争之后,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只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还远远不够,还要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通过变法进行新型政治制度的建构首先需要的是人才的支撑,而新式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的变革。学校是教育的主要载体,维新派人士因此把新式学堂的创建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此培养新式人才。他们积极奔走,有的致力于新式学堂的建设,有的直接任教于新式学堂,这些行为的目的在于培养变法骨干、宣传变法思想。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书院是较高层次学校教育的代表。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宋朝时建立起正式的规章制度,自此之后成为读书人思想活动的中心。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理学一直是书院的主要传授内容。明末,士大夫还以书院为中心,议论朝政、针砭时弊,书院的政治功能显现出来。清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把书院置于政权控制之下,由原来的民间办学转变为政府财政支持。如此一来,政治讨论和民间讲学被禁止,书院的政治功能随之遭到削弱,但是培养知识精英的教育功能仍然没有变。据统计,清代仅广东一地就有书院410所,19世纪,全国的书院更是达到了4500所左右。[1]书院到后来蜕化为专门为科举考试服务的机构。即使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些通商口岸被迫开放,接受欧风美雨洗礼的机会增多,大部分书院却仍然保持着旧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

然而,这种情况在广州长兴里的万木草堂却是个例外。康有为在首次上书不达后,回到家乡,埋首书海,从儒家今文经学中寻找变法的依据,创建变法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机缘巧合被梁启超等人邀请到万木草堂讲学。理论创建和聚众讲学是康有为在1889—1895年的主要活动内容。中国数千年来的学术发展和源流走向、历代政治改革的得与失、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比,这些构成了康有为讲学的主要内容。讲授这些内容,旨在通过对比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启发学生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梁启超回忆当年的听课经历时说:“先生每逾午则升坐,讲古今学术源流,每讲辄历二、三小时,讲者忘倦,听者亦忘倦,每听一度,则各各欢喜踊跃,自以为有所创获,退省则醰醰然有味,历久而弥永。”[2]康有为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创新。他要求学生在听讲之外,还要广泛阅读书籍,并进行思考和记录。学生们私底下要下很多功夫,今文经学的代表作品《春秋公羊传》《春秋繁露》,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自然科学作品都在阅读范围之内。此外,康有为还向每个学生分发功课簿,用于记录读书时的疑问或者是心得体会,要求每半个月上交一次。有时学生在功课簿上面的表述很简短,而康有为做了很长的批阅,意在为学生答疑解惑,启发他们的思考。学生们还会承担编书工作。《孔子改制考》的成书过程中,学生们从儒家经典书籍中查找关于孔子改制的论述,并标明出处,为老师著书立说提供资料依据。后来,康有为还去广西讲学,遵循的也是类似的教育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教育制度来看,康有为在万木草堂的讲学活动已经明显不同于旧式书院的教育模式。今文经学和西学的传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答疑解惑的互动方式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具有现代西式教学的因素。康有为在广东、广西的讲学,培养了许多维新骨干。这些人为戊戌维新运动做了很多的工作,有的担任报纸的主笔,撰写支持变法的文章;有的从事新式学堂的教学,培养新人;有的协助康有为著书立说;还有的为汇集变法力量从事社会团体的组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迪.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以戊戌维新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