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维新失败的政治文化原因:臣民政治心理为何如此稳固?

¥3.7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5

字      数: 1319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戊戌维新失败的政治文化原因:臣民政治心理为何如此稳固?

戊戌维新运动以一场政变的发生而终结,它没有完成历史交与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独立富强的任务。维新派想要通过改良方式进行制度变革的目标也没有实现,变法的具体措施仅施行了百余天就归于夭折。或许不能以“结局”来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粗浅的评价。戊戌维新过程中引发的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打开缺口。人们在维新派思想启蒙的行动中意识到中西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器物,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制度和文化是否真的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完美无缺、无懈可击?民族危机已经发展到极其严重的地步,残酷的现实进一步催促着有识之士寻求救国之道。然而就其影响的范围和深度来看,戊戌维新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政治文化的改造和转型。广大民众的臣民政治心理依然没有改变,他们或安于现状、畏惧变革,或对权力依然保持着依赖和崇拜,又或者对国家前途命运仍漠不关心。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他们的心灵深处。只要某个契机来临,积蓄已久的力量就会一触而发。然而在戊戌维新时期,传统的臣民政治心理依旧占据上风,并没有形成变革政治制度的支撑力量。传统的政治心理为何如此稳固?除政治心理本身形成和转变之缓慢的特点之外,还跟当时主要的经济形态、社会结构以及政治社会化机制等因素有关。

一 经济形态之小农经济

(一)小农经济何以形成?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以小农经济为主。小农经济实行的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以纺纱织布为主的手工业相结合,满足了家庭成员的消费需求。这种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形态在传统中国社会占据主流,小农经济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呢?对原因的探寻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其对政治文化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

在社会科学中,很多学者把自然环境作为重要的分析因素。正如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人类无休止地演出戏剧的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故事的线索并说明了故事的性质。演员可以换,但布景依然完全相同。”[1]自然环境这个上演人类戏剧的“舞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较低,改造大自然的能力也较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受限,因此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大。其次,自然环境的变化很缓慢,可以长时间地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更加深入。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幅员面积、地形地貌、土壤肥沃程度等因素。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在气候和政治文化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他认为,气候对民族性格的养成有重要影响。寒冷气候之下的人们体质较好,精力充沛,在应对自然的挑战时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较大的勇气。长此以往,养成了热爱自由的民族性格。热带气候之下的居民容易慵懒,时间一长,形成了懦弱的性格,因此,在政治上也倾向于服从和保守。[2]黑格尔把地形因素和民族性格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高原的居民性格豪爽,倾向于对外掠夺;平原的居民较为守旧;沿海的居民喜爱冒险,热爱自由。[3]冯天瑜把地理因素和中国文化的特点联系起来。他认为,中国地域辽阔,高山、大漠和海洋等天然屏障提供了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的独立和完整,另一方面也使文化相对封闭。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迪.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以戊戌维新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