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以戊戌维新为例》余论

¥1.5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5

字      数: 532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余论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运动,其产生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持续不到一年的甲午战争,作为中日两国现代化成果的较量,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领土主权和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自此之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逐渐加大,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修建铁路、抢夺租借地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社会危机大幅度加深。昔日向中国学习的一个小邦,如今却迫使中国对其割地赔款,并且数量之庞大实属前所未有,残酷的现实刺激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神经。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知识分子由此认识到,洋务运动仍然不足以帮助国家实现主权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他们在失望的同时不放弃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继续寻求令沉睡的国家觉醒的药方。他们痛定思痛,把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归结到政治制度方面,认为君主专制的制度形式抑制了社会活力,阻碍了政府效率的提高,使国家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由此对君主专制的合法性提出挑战。

维新派成员在吸收西方政治学说的基础上,从社会契约的角度,探讨君主的起源,对君主的独尊地位提出质疑。他们将西方民主学说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融合,探讨了君主权力的来源。认为社会开始形成之时,并没有所谓的君主和臣民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地位,只不过人们彼此之间不能相互管理,也没有闲暇进行管理,于是共同推选出君主。这就说明了君主的权力并非上天赐予的,而是人民给予的。国家是属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实体,不仅仅属于统治者,也属于被统治者,是全体成员利益的综合。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迪.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以戊戌维新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