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澳办学:澳门的培正中学和邝秉仁校长

¥6.3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8

字      数: 1553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章 迁澳办学:澳门的培正中学和邝秉仁校长

一 前言

培正是一所超过一百三十年的老校,该校所保存下来的各类文献相当丰富,而笔者亦有幸于早年访问该校退休校长邝秉仁先生(1915—2014),故本章主要利用文献和口述的资料整理澳门培正中学的历史。邝秉仁于培正就学,从一名学生到教员,到主任,到校长,负责教学以及校务和教导等行政工作。他的先严和父执跟培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的成长、生活和家庭也跟培正密切相关。他和培正的多任校长共事,最后出任该校校长,推动学校方方面面的发展,包括校务的拓展、制度的确立,以及筹募经费扩建校舍等,对于学校往后的发展影响深远,而1976年和1980年连任第一和二届立法会议员,对澳门教育界更是贡献良多。[1]

二 培正的缘起和早期的发展

培正书院创立之时,定有“二十一项规条”及“七项章程”,又东山建校时有《东山建校碑记》,该碑记即《白课堂碑记》,[2]张文开手书,镌于宣统元年(1909)己酉春正月,为“培正”草创时期之重要史料。

(一)培正创办时的文献资料

“二十一项规条”及“七项章程”之原件笔者未及见,但培正两篇较早期之文献中曾见引录,[3]此处不赘。在当日向内地外洋值事的募捐之名册上,列有二十一项规条、七项章程,以及创立培正书院缘起,而募捐名册上附有一小序。

浸信会书馆,向藉西人设立教我粤人,而粤人未见是举。然此项事实与粤人尤相关切,故我同人邀尔商酌,欲立此培正书院,栽培后进,使道统有所缵承。而此书院栽培之本意:首则令后进之人深明天道,敬爱耶稣;次则以诗书文艺广其学问,又以格致算学地理全体诸书,增其智慧,务求彼小子身与灵共荷神恩,凡事皆为主所悦,才与德胥归道范,他时可为世之光。凡在同人,闻言大喜,彼此无不欣欣然。是以刻即开捐,踊跃异常,随立章程,公举值事,且即时赁定馆舍,聘定名师,准于明年正月中旬启馆。此诚天父之洪恩,耶稣祝福小子之雅意,助我粤人以襄成此美举也。[4]

培正于“庚寅春启馆授课”[5],1890年2月4日为立春。据刘粤声《广州基督教概况》所记:

一八八九年冬,广州浸会教友冯景谦、余德宽、廖德山、欧阳康、李济良等以子弟求学未有适宜之所,有自办学校之议,即席捐得创办费六十七元。越年春,租城内德政街一屋为校舍,定名培正书院。入院读书者三十三名,受薪教员二名,义务教员四名。学科为圣经、数学、格致、地理、四书、五经及时文等。校款由各地教友捐助。是年共支二百八十三两零三分四厘,存四百七十两零九分六厘,此培正有史之第一页也。[6]

据曾郁根所述,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一月廿三日(1889年12月15日),浸会教友李济良(1858?—1951)和廖德山(原名廖树滋,1869—1924)两医生“念送子弟入俗塾读书须拜孔子牌位,于教规有碍;西教士所办者,又不能适应吾中国人之需求”,也就是创办培正的两个理由。至于“培正”一名,用意为“培植教会子弟,免送入俗塾有失正虞也”[7]。据李济良后来忆述,廖德山、冯谦和他三人向纪好弼谈及办学之事,纪好弼的回应是“贫者闻福音也,新学之倡,有待华人自谋”[8]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郑振伟.百年树人:清末以来的澳门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