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分校:20世纪40年代的广大中学

¥4.8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8

字      数: 1141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五章 设立分校:20世纪40年代的广大中学

一 前言

根据《港澳学校概览》中所见的资料,澳门于1939年8月有107所学校,义学17所。[1]1939年5月出版的《澳门游览指南》,共有112所学校,包括15所中级学校,47所初级中学,15所女子中学,18所义学,由内地迁澳的中学有14所,迁澳的小学3所。[2]又《1939—1940澳门教育年鉴》中所见的侨校名单,1939—1940年度澳门有106所学校,其中因战事而迁澳的学校占18所,本地学校占88所。本地学校有9所中学,74所小学(其中平民小学和平民夜学各有6所),5所专科学校;迁澳的学校计14所中学,4所小学,分别为岭南中学、故乡中学、故乡小学、广中中学、协和中学、执信中学、培正中学、培正小学、中德中学、培英中学、德基中学、越山中学、洁芳中学、知用中学、教忠中学、思思中学、思思小学、广大中学,男生14564名,女生7548名。[3]上述原始文献中的资料,分类虽略有出入,但所记的学校数量大体是一致的。赵世铭在《港澳学校概览》的编后话中表示“这个时期,不但空前,简直是绝后了。由于内地学校之外移,与教育专才之易地努力,侨教之向上,在教育史上可说开一新纪元”[4],他说的是港澳两地的情况,而刘羡冰曾喻之为对澳门教育的“一次输血活动”[5],故下文将以广大中学为例,整理该校早期在澳门的发展,探索迁澳学校与澳门当时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

二 抗战时期迁澳学校办学的情况

澳门这个弹丸之地在当时容纳了一百所以上的中小学校,数量可观,但这些学校规模不一,办学的条件和课程的设置究竟如何?20世纪40年代,华人教育的责任主要由私人和教会团体承担,政府办理或补贴的学校只占少数。《华侨报》曾报道“华视学会”于1945年3月进行调查的一些结果,报告共有三项。第一项为学校的课程、设备、卫生,以及管理。中学以培正为最佳,其次为协和、鲍斯高、中德、纪中、教忠、粤华、圣罗撒、孔教、望德、广中等11校;至于小学则以汉文、蔡高、雨芬、励群、培英、智用、平民义学、同善堂义学、镜湖义学、青年会平民义学10校为最佳。[6]中学方面,如计入粤华,共有7所学校来自广州。至于小学方面,虽然当中只有培英来自广州,但1939—1940年度迁澳的18所学校,其实至多只有4所属于小学,而培英原来也在14所中学之列。从这个角度来看,外来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提高了澳门教育的整体水平,尤其以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最为显著。华视学会对于私立中文学校的监督和规管都是有法可依的,包括1914年12月15日的第300号札谕中提及的视察私立学校,以及1939年9月第9:277号札对规管私立学校所定下的一些细则。[7]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年澳门的华视学会要求各私立中小学校于各学期开始或结束时呈报的资料,当中包括各级课程表、成绩统计表、教员学历报告表,以及学生成绩表,然后再做巡查,但对于私立中文学校所设立的课程或教学设备原未见有任何具体的指标。1937年8月《澳门宪报》曾有一则华视学会修改华人私立学校教学方法的布告,大意是为便于澳门求学的学生转学或到中国内地升学,所以教学标准应以广东政府所设学校的教学标准为准则云云,合共四项如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郑振伟.百年树人:清末以来的澳门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