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管窥纯知觉叙事传统

¥2.2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7

字      数: 854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从《诗经》管窥纯知觉叙事传统

摘要:《诗经》的叙事与交流十分倚重纯知觉叙述者的听觉和视觉。中西最早的诗人均为颂唱之人,而且均为盲人,重听轻视的纯知觉叙事较为明显。《诗经》的母体乐歌经由大批盲人乐师的精心经营,创造了听觉纯知觉叙事的辉煌。《诗经》在独立成家之后,一直流淌着这个家族谱系中纯知觉叙事的血统。一方面,拟声词建构了诸如德音的“音景”,更显神人相会的精神崇高;另一方面,诵诗的叙事交流和风谣写景增强了《诗经》视觉叙事的厚度。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专门探讨了原始初民的巫术活动。他把原始初民的巫术形象地比喻成幼儿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往往诉诸纯粹的感知能力,来获取信息,得到虚幻性的满足。

幼儿常用幻想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的愿望,也就是他们会利用感官上的刺激来为自己创造一个特定的情境。一个成年的原始人也可能采取这种方式。他的期望伴随着一种运动冲动(即指意志),把整个周遭环境的面目完全改变以适合他的理想。这种运动冲动提供了一个能使他们运用幻觉的方式达到他们所预期的满足的虚拟环境。这种满足期望的表现方式正如幼儿在游戏中以纯粹的感觉方式来获取他们的满足。[1]

原始初民感觉的纯粹性就像幼儿一样幻听幻视,也许跨越几千年之后,我们会觉得他们十分幼稚。然而,我们却又总是对自己幼年乃至童年时期的纯粹知觉叙事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无论其中有多少荒谬与幼稚,这些儿时的故事却依然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就像《诗经》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散发出无穷的文化魅力一样。这种艺术魅力与原始初民独特的纯知觉叙事密切相关。

所谓纯知觉叙事,是指叙述者主要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等人类基本感知能力进行事件叙述或讲故事。纯知觉叙述者往往把叙事的内容仅仅局限在自己的所闻所见,不夹杂个人的伦理价值判断等心理感知内容。以此来追溯远古时期先人的叙事行为,是研究诸如《诗经》等叙事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有助于从源头上搜寻我们自己的叙事传统。“对声音的高度敏感与重视,决定了先秦时期是使用‘拟声’的黄金年代。”“据不完全统计,《诗经》涉及‘音景’多达120余处,‘三百篇’至少有53篇使用了象声词,它们赋予《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2]“音景”的建构有效地解释了曾经的听觉叙事何以如此辉煌,也有效地提醒人们不仅需要图像的视觉叙事,还需要“音景”的听觉叙事。而且,就人的神性而言,似乎听觉及其“音景”更为接近人类的哲学之思。存在主义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就对人的感官性生活持强烈的怀疑态度,但是他却十分喜欢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感官性方面的评论《性爱或音乐性爱的诸阶段》。他认为,“在所有感官中,耳朵是最受精神支配的”[3]。由人的听觉建立起来的“音景”,应该比视觉的图像更具精神意义。

一 从听觉到视觉的母体乐歌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文勇.从《诗经》管窥纯知觉叙事传统[C]//高建平,钱中文,丁国旗,刘方喜,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外文论.2023年.第1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