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象”论思维特征

¥2.4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7

字      数: 928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汉语“象”论思维特征

摘要:汉语研究跟随西方亦步亦趋近百年,德国学者施莱赫尔将语言进化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三个阶段,汉语被归入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孤立语。汉字的象形文字特征,一词多义,汉语语法的自由具有民族特性,体现了人心对道心的领悟过程。“言”“象”相互补充,强调语言的属人性,是一种“成己之说”,与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截然不同。语言无所谓优劣,只要适合表现该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汉语的特性,促进中国传统学术话语有效参与国际人文科学理论交流,以强烈的文化自信推进人类文明总体进程。

德国学者洪堡特把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合体语四类,之后,德国学者施莱赫尔将合体语并入黏着语,将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三类,这也是语言进化三段论思想。三分法提出后,长期为世界各国语言学家采用,汉语被归入语言发展的最低端孤立语。印欧语作为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如属格、复数、动词的时式等,词和词尾结合成一个不可分解的整体,词的内部变化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关系,因此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语言。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词汇没有形态上的曲折变化,语音不能准确表达概念,因此缺乏理论性和思辨性,不适于抽象思维。这种观念源于西方“语音中心主义”即“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认为声音与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拼音文字是理性反思的产物,汉字则源于对事物的感性印象,与理性分析无关。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西方语言学界的影响,19世纪90年代中国首次出现主张汉语拼音化的“切音字”运动。主张“切音字”的学者认为,印欧拼音文字与语言一致,简便易学,有利于教育普及;汉字是象形文字,言文不一,致使底层人民识字艰难,成为中国贫弱的根源。汉字所有弊端的根源在于求“象形”而不求“谐声”,“有音无字”导致“言文不一”。因此,要将汉字改为罗马字一样的拼音文字。在汉语语法方面,出现了一直被认为奠定中国语法学体系和方法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1898年首次出版),作者马建忠将印欧语系的整座“葛朗玛大厦”移植到汉语语法。20世纪二三十年代,要求“言文一致”,提倡新文体、切音字的白话文运动兴起,白话文吸收了很多外来语和欧化的造句法,借助西学之力击垮了文言文的世袭地位。汉语研究跟随西方亦步亦趋近百年,当前,如果我们继续照搬西方的语言逻辑框架,无视汉语的语言文字特性,将会造成文化断层,不利于文化复兴。

一 拟象性的汉语之“文”特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文玲.汉语“象”论思维特征[C]//高建平,钱中文,丁国旗,刘方喜,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外文论.2023年.第1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