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

¥4.5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7

字      数: 1682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审美视域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

摘要:译者杜博妮以迥异于政治化、历史化解读的文学视角,通过文本细读从以下三方面深入考察《讲话》蕴涵的文学审美价值。其一,版本比较。“导读”聚焦《解放日报》版,分析主要版本的改动与保留内容,追溯《讲话》的思想渊源、发表的历史背景,辨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的理解接受,旨在批判西方的极端化、政治化解读。其二,文本解读。从工作、学习两方面扼要解读“引言”的主要观点,聚焦“结论”,深入地剖析《讲话》的文艺思想。其三,影响分析。评述《讲话》对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作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中国文学成就,肯定《讲话》的历史贡献。总体而言,作者从自己的理解接受出发,将《讲话》分别置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当代西方文论场域,揭示了《讲话》内在的、深刻的、普遍的文学价值,论证其审美思想的历史合理性,构建了《讲话》与西方文论广泛的通约性和同构性。同时,澄清、驳斥西方世界对《讲话》的误读误解和强制阐释,实现了《讲话》文艺思想在异域的重构。

毛泽东著述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也许比20世纪任何其他人的作品都更广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在其众多著述中占据重要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深研细察的对象。虽然《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从未有研究通过文本细读,考察其丰富深刻的文学理论价值,譬如毛泽东对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不同类型文艺作品的本质与价值的剖析等。鉴于此,本文旨在唤起西方学界对《讲话》文学审美内涵的关注。

就现代西方文学研究而言,毛泽东对相关文学问题的探索其实走在许多西方批评家和同时代的中国人前面。不同于那些深受西方文论、社会学理论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毛泽东思想更加贴近中国传统,从而避免了20世纪初其他中国学者对西方理论的生搬硬套。譬如,当时的文艺创作与批评深受西方理论影响,表现出精英主义无意识,以既定的或潜在的精英群体为目标读者,默认高级精英文学与底层大众文学之间的界限。相反,毛泽东似乎更加认同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对统一性。再者,对于马克思主义领域的经典问题——精神与物质,毛泽东的观点也更加辩证灵活,而不拘泥于某种机械僵化的唯物论,这一点与马克思本人的唯物观颇像。最后,作为诗人,毛泽东的创作不同于大多数中国现代派作家,他们往往受制于界定清晰的西方批评流派和创作条框,而毛泽东更多是取中国传统之精华。正如马修·阿诺德所言,个体如果与本民族的主流生活保持联系,那么他无须对异见者反复自证。毛泽东的诗词创作遵循传统的文学实践,使其自如地形成本能的、非教条化的文学判断力,而西化作家却认为必须依据现成的、特定的理论条框,创作才具合理性。自如恰当地借鉴本民族传统、不为任何流行的西方理论或实践套路所左右,毛泽东的这些特质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对文学的总体思考糅合了本体论的精华和对具体问题的敏锐洞察。

西方对《讲话》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性著述有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以及西里尔·白芝、包华德·铂尔曼和夏济安等发表在《中国季刊》的专辑“共产主义中国文学”,[2]还有杜威·佛克马的《中国的文学教义与苏联的影响》(1965),梅莱·戈德曼的《共产主义中国的文学观》(1967),等等。但是,这些探讨大多限于政治、历史视角,没有充分关注毛泽东的文学观,是有失偏颇的。

就《讲话》的文学价值而言,我的看法与他们不同。虽然中国革命文艺批评与创作的两位旗帜性人物——毛泽东和鲁迅的著述,以及其他相关作家作品的西语语种译本已出版发行,但是,当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仍然严重忽视了中国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克里斯托弗·考德威、特理·伊格尔顿)似乎笃定世界上仅有一种值得探讨和认可的文艺,那就是精英主义的文化艺术(甚至更狭隘的定义:西方精英文化的艺术)。他们忽视那些未受教育的底层大众的文化生活,认为他们没有艺术品位,恩斯特·费什的话可为明证,“一个当代问题就是成千上万的人挤入文化生活”[3]。在这些人看来,仿佛苏联农民、西方产业工人只是蜗居于不可能存在文化生活的黑暗世界之隅。可喜的是,少数学者如大卫·克雷格和雷蒙·威廉斯已打破这种认知桎梏,作为西方学界的例外,他们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毛泽东和鲁迅在有意识地继承中国古代经典精英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欣赏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关注其艺术合法性地位。遗憾的是,研究《讲话》的西方学者常常忽略毛泽东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丰富性和艺术性的认可。[4]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澳)杜博妮,邓海丽.审美视域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0334218[C]//高建平,钱中文,丁国旗,刘方喜,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外文论.2023年.第1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