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乡愁:华侨新生代参与侨乡乡村建设的行为逻辑研究

¥4.8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4-03

字      数: 1213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再塑乡愁:华侨新生代参与侨乡乡村建设的行为逻辑研究

内容提要:侨乡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侨乡的乡村建设既要从“身”入手,增强建设主体的“主体性”,即激发“侨”这一特殊群体参与侨乡建设的积极性;又要从“心”着眼,努力保持侨乡乡村的文化特色,留住“乡愁”。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圣狮村为个案,在构建“认同—参与”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华侨新生代参与乡村建设的行为逻辑。研究发现:圣狮村在再塑乡愁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海外华侨新生代的文化联系和交流,增强华侨新生代对家乡的认同,进而为其参与乡村建设奠定了稳定的心理基础。同时,在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华侨新生代受到乡愁文化的感召,对家乡的认同得到进一步强化。由此,以再塑乡愁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文化实践,有效联结了华侨新生代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参与的关系,这也为探索破解侨乡乡村建设的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侨乡是连接海内外华侨与祖国的关系纽带和情感结点。新时代加强侨乡的乡村建设,既是海内外侨胞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生态宜居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对留住海外华侨乡愁,凝聚海外华侨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根”“魂”“梦”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侨乡乡村建设的主线,让重返故里的海内外侨胞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汕头市侨乡调研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可见,充分利用“侨”基因,持续引导、推动海内外侨胞成为乡村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对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积极返乡,并以侨汇、侨资、侨捐等多种形式,参与侨乡建设,进而实现侨乡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因而,作为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产物,侨乡也成为理解和考察华侨、华人“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参照坐标。[1]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海外华侨的跨国流动对侨乡的单方面影响,而是将研究聚焦在海外华侨与侨乡的互动关系上。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关于海外华侨参与侨乡乡村建设的行为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道义传统的观点

柯群英借用詹姆斯·斯科特的“道义经济”框架分析解释新加坡华人移民的跨国实践及其对于家乡的道义责任和义务,即道义传统因素在移民跨国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一般而言,华人移民作为道义经济的成员,在文化上有一种道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直系亲属、宗族、祖村扩展到外部发源地。[3]因此,在侨乡的乡村建设中,侨乡往往利用道义来强调海外乡亲的爱乡之情,以获取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的资助。[4]从传统道义的内在逻辑机制来看,海外华侨尤其是老一代华侨对祖籍地的集体记忆和怀旧情感,会逐步转化成对祖籍地的道德责任感。因此,在这种道德责任感的支配下,萌生了海外华侨参与侨乡乡村建设的道义行为。不过,海外华侨对祖籍地的道义传统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集体记忆以及怀旧情感在海外华侨代际传递的减少,这种对祖籍地的道义责任感也随之式微。

(二)交换互惠的观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段阳,吴春宝,刘镜妍.再塑乡愁:华侨新生代参与侨乡乡村建设的行为逻辑研究[C]//徐勇.中国农村研究.2024年卷.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