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1949年以来乡村文化政策的历史演进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心系农民、帮扶农民、依靠农民,在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乡村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推动其实现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所制定的乡村文化政策虽然在个别时期出现过偏差,但在总体上符合农民的整体利益,在乡村地区实现了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的统一,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统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为:创新—失效,乡村文化建设先后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曲折前进、严重挫折四个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村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为:博弈—均衡,乡村文化建设又先后经历了调整恢复、持续推进、巩固完善三个时期。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呈现为从相对均衡步入深层次创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入了创新深化时期,在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的同时,也应从以多元主体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和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等几方面重点发力,努力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继续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而乡村的文化振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切实有效的乡村文化政策。乡村文化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权力机关和行政机构针对乡村文化领域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等,其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2]因此,乡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场域,需要不断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乡村文化政策,整体提升乡村地区的文明水平,不断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乡村文化政策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演进逻辑,只有对政策的具体演进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够通过理论研究为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公共政策变迁理论认为,一项公共政策的变迁主要呈现为“均衡—失效—创新—均衡”的方程式循环,[3]运用这一理论来审视新中国乡村文化政策的变迁,可以从整体上更加系统地把握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演进逻辑。本文将立足乡村文化振兴和公共政策变迁的双重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乡村文化政策按照历史分期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力求对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一 艰难中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乡村文化政策的演进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中共解放区的文化体制
-
[2] 《中国文化发展政策分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政策时期(1949—1977年)
-
[3]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中共在国统区的文化渗透和文化领导权建设
-
[4] 《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以农村基层社会动员为主旨的文艺政策
-
[5]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监督机制的历史演进》1949—1956年:从全面接管到思想改造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
作者:鲁可荣 郭海霞 王景新
图书 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建设思想研究
-
2
图书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70年变迁研究
作者:彭华安
图书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70年变迁研究
-
3
图书 中国近现代伦理启蒙
作者:徐嘉
图书 中国近现代伦理启蒙
-
4
图书 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
作者:肖向东
图书 世纪穿行:当代中国文学思想主流与“人学”思潮之演进研究
-
5
图书 当代胶东诗文论稿
作者:贾小瑞
图书 当代胶东诗文论稿
-
6
图书 历史记忆与现实侧观:中亚研究
作者:李琪
图书 历史记忆与现实侧观:中亚研究
-
7
图书 乡村振兴中的数字技术治理逻辑
作者:李晓园
图书 乡村振兴中的数字技术治理逻辑
-
8
图书 精英结构与乡村统治形式嬗变:基于豫南楚铺村的深度调查
作者:魏晨
图书 精英结构与乡村统治形式嬗变:基于豫南楚铺村的深度调查
-
9
图书 电视文化新论
作者:胡智锋
图书 电视文化新论
-
10
图书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与逻辑
作者:刘志昌
图书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变迁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