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神寿与真死:李二曲生死观探微[1]
摘要:本文从李二曲的生死情切出发,指出他思想中的转变,从早年注重经世,中晚年转向静坐与静修,与他生平经历际遇,息息相关。他一生关怀所在,固然有民胞物与的一面,但对于死亡焦虑所产生的各种安排与规划,同样不可忽视。本文即是专注于这个面向,分析李二曲的思想的特征与生命关怀。文章分成三部分,首先指出学界目前关于李二曲的研究,多注重内圣之学,事实上生死问题也是他关心的问题,他的义理哲学,往往也由此而发;其次是讨论李二曲因死亡困惑,而向内自省的历程,分析敬静、神寿、真死等概念,如何影响了他的生命体证;最后则是对本文作出小结。
众多研究者已指出,中国思想中对“死亡”的探索,为数颇繁。不论是儒释道,还是民间习俗,又或是文人雅士学者官员等,都有对死亡的观察与探讨。到了晚明时期,对死亡议题的关注,相较于之前,似乎已变成一种怀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谓的“意见氛围”(climate of opinions),成为当时士人文人普遍谈论的主流议题,他们极为在乎,同时也提出各种观点,尝试解答。正如吕妙芬与彭国翔所说,可以说是一种“晚明理学家普遍的情怀”“从以往较为边缘的话语地位突显成为当时以阳明学者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问题意识的焦点之一”[2]:
如此看法,到了晚明有了明显的转变,晚明许多儒者不但不以追求了脱生死为自私的表现,或不应过分谈论钻研的课题,反而肯定生死课题的探究是人生终极的关怀,更是圣人之教的重点所在。……可见对于生死的关切的确是晚明理学家普遍的情怀。
……由以上几个方面可见,儒家传统讳言生死的情况在中晚明的思想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生死关切在儒家的问题意识中由“幕后”转至“台前”,从以往较为边缘的话语地位突显成为当时以阳明学者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问题意识的焦点之一。死亡已不再是儒者讳言的问题,而成为关联于圣人之道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实,何止理学家、阳明学者而已?当时述生言死者,遍及三教,许孚远、冯梦祯、冯梦龙、管志道、焦竑、杨起元、陶望龄、周汝登、李贽、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江盈科、尤侗、钟惺、谭元春、刘宗周、蕅益智旭、憨山德清、隐元隆琦等人,各有体悟,也都对死亡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对生死的探索,或许不尽相同,立场亦异,可是由死生情切激发出的众声喧哗,却共同建构了晚明时期的重要议题——生死大事。[3]
只是,探讨生死情切的人物,并不止于晚明,更延续到了清初,对于生死问题,他们有着类似的困惑与追寻,往复辩难,亦有不少。目前学界的研究,多探讨晚明,忽略清初,殊为可惜。再者,相较于现有学界成果,聚焦在死后世界、病体、修身延年益寿等问题,较少从墓葬、殉国、经世、悔过、遗民等角度,来探讨晚明清初人物的生死困惑,实有不足。本文的主角李颙,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同属氛围之内,也有类似的关怀。不过,经历性格不同,相较于前述晚明诸人分析死后魂归何处、年少风流导致病体痛不欲生、不愿短命早死要延年益寿等问题,以李二曲来说,对上述的问题兴趣不大,他对于死后的想象,不甚关心,而该如何养身延年,也未有太多说明。只是有亡国感受、丧亲之痛的李二曲,与黄宗羲、陈确、徐枋诸人近似,为遗民或贰臣,这种生命存有的实感,以及国家社会的变动,引起他对于死亡的兴趣与思考。本文希望透过他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或许可以增进学界目前对他的理解。
一 因生死困惑而向外追寻:经世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李二曲的“朱王会通”
-
[2] 李二曲心学的内在修养
-
[3] 李二曲建立价值主体的思想
-
[4] 李二曲建立价值主体的思想
-
[5] 生死观
其他推荐
-
图书 关学研究探微
作者:张波 米文科
图书 关学研究探微
-
2
图书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作者:刘笑敢
图书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
3
图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李建生
图书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4
图书 科学发展观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别化实施研究
作者:周明生
图书 科学发展观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别化实施研究
-
5
图书 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作者:马福贞
图书 文化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讲座
-
6
图书 佛典精选:十一经
作者:宝平
图书 佛典精选:十一经
-
7
图书 契约伦理的形上基础与现实建构
作者:赵一强
图书 契约伦理的形上基础与现实建构
-
8
图书 曹植文学研究
作者:邢培顺
图书 曹植文学研究
-
9
图书 陇右诗碑辑释
作者:邵郁
图书 陇右诗碑辑释
-
10
图书 存在主义美学智慧与文学精神
作者:李天英
图书 存在主义美学智慧与文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