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与张岱年关于“唯气论”哲学阐释的分歧

¥4.4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1

字      数: 1352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牟宗三与张岱年关于“唯气论”哲学阐释的分歧

摘要:关于清代学术的义理思想得失问题,晚近学界一向存在不同意见,后曾有学者提出“清代新义理学”之概念。此问题争议的成因,与牟宗三在1970年前后对清代学术的强烈批判意见颇有关联,而追溯牟宗三观点的形成,其很可能系针对张岱年的中国古典气论哲学的阐释而有意立异。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及早年诸文中提出,清代哲学接续张载,以“唯气论”为主,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论”开展之先声;牟宗三则通过对张载哲学体系的曲解否定儒学中“唯气论”一系的独立存在而提倡“唯心论”,其中隐含了文化意识形态取向层面的对立心态。这也是有关“清代新义理学”争议的早年形成背景。

关于清代学术的义理思想得失问题,晚近学界一向存在不同意见,在1993年前后,台湾地区学者张寿安等率先提出了“清代新义理学”(亦称“乾嘉新义理学”)之概念,这主要是针对以往学界多认为清代乾嘉汉学有考据而无义理、有学术而无思想的看法。他们认为,在学界以往的普遍观念中,所谓“义理”几乎专属宋明理学,而与清代考据学无缘,因此强调清代学术中亦存在独立于宋明儒学的义理学系统。[1]这一说法随即引发长久讨论,后在内地学界亦有响应,周积明、陈居渊等撰文支持此说的成立,并继有深入阐述。[2]

实际上,回溯关于清代义理学问题的研究历史可知,在20世纪上半叶时,学界于乾嘉诸儒是否有义理学的看法,本无原则性争议。以梁启超、胡适、钱穆的看法为代表,梁、胡于清儒义理学的成就评价甚高,梁启超以清儒“‘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乃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3]胡适则认为:“这时期的经学家渐渐倾向于哲学化了。凌廷堪、焦循、阮元很可以代表这个倾向。”“从戴震到阮元是清朝思想史上的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叫做‘新理学时期’。”[4]钱穆虽然于清儒的义理学造诣评价不高,乃至认为“卑之无甚高论”,却也承认他们“求平恕,求解放,此乃乾、嘉诸儒之一般意见,而非东原个人的哲学理论也”[5]。亦非无视其学的客观存在。彻底否定清学的义理思想价值的论断,以20世纪后半叶的牟宗三为典型,他在其代表作之一《从陆象山到刘蕺山》(1979)著中之断定,宋明儒学才是先秦儒家之嫡系,为中国文化生命之纲脉,然“此学随明亡而亦亡。自此以后……中国之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遭受重大之曲折,因而遂陷于劫运,直劫至今日而犹未已”。故其感喟:“是故自此以下,吾不欲观之矣。”[6]并在《中国哲学十九讲》等多种作品中反复强调此意。兹后海外学界的情况,如郑吉雄所言:“诸种《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一类书籍,受到前述提倡宋明理学的观点的影响,凡涉及清代思想,总表达了种不太想讲、但又不得不讲的态度,因此这一类思想史论著中‘清代’的部分,普遍显得支离、片断,模糊不清。”[7]这自然未必皆是直接受到牟宗三有关论断的影响,至少也代表了彼时较普遍的一种学术思想取向。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姚彬彬.牟宗三与张岱年关于“唯气论”哲学阐释的分歧[C]//谢阳举.中国思想史研究.2023年.第1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