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战后缘何不思改革

¥1.3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3-08

字      数: 817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斯大林战后缘何不思改革

“二战”期间,德国侵略者使苏联遭受巨大损失:完全或部分地破坏和烧毁了1710座城市和70000多大小村庄,使大约2500万人无家可归,毁坏了31850家工厂及其他工业企业,破坏了65000公里铁路,4100座火车站,炸毁13000座桥梁,洗劫并完全破坏了98000个集体农庄、1876个国营农场、2890个机器拖拉机站。最为严重的是损失了2000万人。[1]

战争胜利后,人们强烈地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重建国家经济与家园,尽快地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们意识到这种愿望的实现,就不能简单地再回到战前的状况,而必须在对战前的各种政策进行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并根据战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目标与实行的政策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这必然涉及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实际上在战前最后确立的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其严重弊端在这一体制形成过程中就已明显地暴露出来了。战前,苏联的经济问题与人民生活的困难已非常明显。战争的严重破坏,使问题发展到极其尖税的程度。在战争时期这些困难暂时被掩盖起来了,但战争结束后,这些问题自然就会很快凸显出来。另外,还要看到,在战争时期,苏联与美、英、法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反战同盟国,自然会发生各种交往,这对苏联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从下层士兵来讲,由于战争需要他们越出国界,并与盟国的士兵接触来往,还与国外的人民来往,从而看到了也了解了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战争结束后,这些士兵回国后,很自然地相聚在小饭馆与小酒店,议论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小酒店民主”。[2]这也反映了人们渴望改革的心理,人民期待着改革机会的出现。

从改革的客观条件看,当时取得战争胜利的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它的地位是空前地巩固。苏维埃政权在战争时期产生的凝聚力尚未消失。斯大林个人的威信因战争的胜利空前提高。如果斯大林能正确地对待这个情况,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以战争胜利为契机进行改革,那么,苏联就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陆南泉.论苏联、俄罗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