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英、底层民众与政治动员:万源保卫战取胜之道

¥1.9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07

字      数: 1135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革命精英、底层民众与政治动员:万源保卫战取胜之道

“假如万源失守,我军就有被敌压出川北的危险。敌人拼了死命,我们也拼了死命。这是关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一次决战,不拼命不行啊。”

——徐向前《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84年)

万源保卫战在川陕苏区史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1933年12月至1934年8月,四川实力派刘湘、邓锡侯、田颂尧等人集合了三十余人万人兵分六路,向建立不久的川陕苏区发动了“六路围攻”,历经十月激战,红四方面军最后取得了这个被称为军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反围攻斗争的重大胜利,有效地保卫了苏维埃政权,万源保卫战则是此次战争的转折点。但目前学界无论是党史还是军史研究中,万源保卫战都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1]事实上,川陕苏区以五万余人的兵力对抗来自四川军阀三十余万之众的围攻而大获全胜,万源保卫战不仅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更是关乎川陕苏区存亡的关键一战。鉴于此,本文拟从红军的战略战术、苏区内部的组织动员机制,以及苏区如何通过政治动员实现革命精英与底层民众之间的思想对接等维度,探究万源保卫战取胜的深层次原因,并以此文纪念保卫战胜利80周年。

一 以徐向前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战略战术得当

1933年6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取得了反“三路围攻”[2]的胜利后,并于1933年6月底在旺苍县木门召开军事会议,总结红军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确定了扩大与改编红军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并将红军原有的四个师扩展为四个军,设立苏区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由张国焘为主席,徐向前、陈昌浩为副主席,曾中生为参谋长。苏区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1933年8月中旬,红军发动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和宣(汉)达(县)战役,歼敌万余人,并将王维舟下属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三十三军,使红军总兵力达到八万多人,总面积为四万两千多平方公里,控制了通江、南江、万源等八座县城,总人口达到五百多万。[3]

红军力量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四川实力派刘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高度关注。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江西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之时,为了消灭川陕苏区,他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在与刘文辉的内争中胜出后,10月4日,他在成都宣誓就任该总司令职,随即开始了对川陕苏区的进攻部署。根据刘湘的计划,四川军阀兵分六路进攻川陕苏区,即为著名的“六路围攻”。此外,为了配合“六路围攻”,刘湘在成都组织了“剿匪后援会”、“安抚委员会”等组织,同时将接近苏区的乡场城镇,划定封锁区域,对粮食、食盐、可供以制作弹药武器之材料,以及汽油、煤油、卫生物品等实施禁运,颁布《封锁条例七条》,[4]加紧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依据这种明显优势,刘湘对外公开宣称要三个月内肃清“赤匪”。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万斌.革命精英、底层民众与政治动员:万源保卫战取胜之道[C]//白锡能,任贵祥.红色文化与中国发展道路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