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区时期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探索

¥1.2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5-07

字      数: 707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论苏区时期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探索

1929年年初,毛泽东、朱德等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以下简称红四军)主动撤离井冈山,出击赣南,初进闽西,由此拉开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直至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军事失败,中央红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在赣南、闽西渡过近六年的戎马生涯,此谓中央苏区时期。在此期间,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初抵赣南、闽西时,不仅面临当地反动武装的军事骚扰和国民党军队优势兵力的“围剿”,还深受非无产阶级错误思想的困扰以及“左”倾中央脱离实际的干预。因此,借助群众力量,探寻破敌良策,成为这支军队在此立足、谋求发展的关键。

第一,两种经历使毛泽东认识到,离开老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创建革命根据地是不可能的。一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的经历。1927年10月,毛泽东收拾秋收起义失败的部队经过三湾改编后在井冈山扎根,首先是得到了劫富济贫的袁文才、王佐等“山大王”的首肯与支持,此后在湘赣边界逐渐打开局面,也是依靠了当地群众的鼎力相助。1928年的“三月失败”,使毛泽东更加坚信,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失去群众的支持将使弱小的红军陷入被动挨打局面,只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对红军士兵强调,根据地之于部队,就像臀部之于人一样;没有根据地的部队就像没有臀部的人,就没有依托,只得到处奔跑,直到累死。[1]而群众基础的创建,在于共产党依托农村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切实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是出击赣南失利的经历。1929年年初,为解决经济上“给养匮乏”、破解军事上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会剿”、贯彻政治上“向赣南发展”指示等,毛泽东与朱德出击赣南,但部队在离开根据地之后,很快失去群众基础的优势,“红军没有群众帮助,行军宿营侦探等事非常困难”,如同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既无地方党组织的接应,群众也不知道红军为什么人打仗,红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2],难以摆脱赣军及地主武装的死死纠缠。红军只能以“打圈子政策”不断游击,以对付敌人的跟踪穷追政策,东奔南突的红军于3月9日抵达瑞金壬田,赣军依旧紧追不舍,直至进入闽西才摆脱赣军的追击。红军离开井冈山后的尴尬情形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抵达赣南、闽西的部队想要赢得新生,必须建立新的根据地,但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偏僻山区里创建革命根据地,离开群众的支持纯属幻想。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再生.论苏区时期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探索[C]//白锡能,任贵祥.红色文化与中国发展道路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