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共同发展

¥0.9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09-10

字      数: 1027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新中国60年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共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里,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和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大国,如何处理好城乡经济关系,始终关系到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否充分体现的两个根本问题。因此,总结60年来城乡关系的变化以及共同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是非常有益的。

一 农村支持城市的工业化积累阶段(1949—1978)

旧中国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和对立的城乡关系:从经济上看,是乡村经济凋敝、城市经济畸形繁荣,城乡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从政治上看,城乡严重对立,城市压迫和剥削乡村。刘少奇就曾说过:中国民主革命实际上就是农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走农村保卫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就是因为这种城乡关系为革命提供了条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前后的各项改革,标志着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城乡关系来说,也标志着旧中国“城乡对立”、“城市剥削乡村”关系的结束,以及民主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历史使命的完成。“城乡互助”作为基本经济纲领被列入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共同纲领》中。

当民主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后,工业化就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于是城乡经济关系的焦点就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加快农业的发展,以便在耕地少、人口多的条件下,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和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二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下,如何协调城乡关系(包括工农关系),保证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实现。当时采取的办法就是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它的目标是三赢:一是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使农业获得大发展;二是保证为工业化提供必要的积累;三是保持工业化和高积累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和避免两极分化。

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许多农村青年为城市的收入和生活条件所吸引,纷纷涌入城市和工矿区,这不仅加剧了城市的失业问题,也增加了农副产品供给的紧张,因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不得不一再发出指示,要求各级政府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以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城市就业和食品供应紧张,特别是1960年以后,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基本上被严密的户籍制度和粮票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制度严厉隔绝;与此同时,农村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也由于实行单一的集体所有制而受到严格限制,除了特殊情况和计划招工外,农民被束缚在既有的那块土地和社区内。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武力.新中国60年城乡关系的演变和共同发展[C]//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