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三界说——拉康哲学的理论核心

¥1.0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11

字      数: 733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主体三界说——拉康哲学的理论核心

尽管打着“回到弗洛伊德”的旗号,但拉康却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了近乎颠覆性的阐释,他既否定了弗洛伊德所谓人的本质是无意识的观点,认为难以言说的无意识并非人之主体的最后归宿,同时也否定了弗洛伊德性欲力比多的生物学倾向,彻底将精神分析学说从科学理性化的歧途扭转到以文化学和人类学为基础的新路。同样,作为拉康的理论核心,其主体三界说虽然貌似“回归”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分法(本我、自我和超我),但二者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在拉康看来,弗洛伊德的自我实际上就是人回应现实而产生的感觉—意识系统,这与笛卡儿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将人的本质视为理性思维所在的自我并无不同,所以拉康对弗洛伊德创立并由其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继承的自我心理学极为反感,认为它不过是一种完全沉溺于自我的幻觉。拉康运用自己的主体三界说理论对自我主体进行新的认识和阐释,其主体三界说是建立在对西方理性主义思想,特别是对笛卡儿以来理性主体的批判基础之上,他对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自我观表示强烈的怀疑,“对于我们来说,在笛卡儿‘我思’的历史过程中将意识提高到对主体是根本性的地位,这是错误地强调了行动中的我的透明性,而忽视了决定主体的能指的晦暗性”[1]

一 主体的命运

在西方,人的主体性历史一直绵延不断,理性主体的种子早在古希腊认识论哲学中就已生根发芽,虽然在神权一统天下的黑暗中世纪,人的主体性一度旁落,但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的主体性命运又时来运转,并且和理性、现代性等一起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话语,这种强调和推崇主体性的思潮在笛卡儿、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中登峰造极。“我思故我在”,笛卡儿的这个著名命题正式宣告了西方主体性哲学的诞生,人的主观能动性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康德在其巨著“三大批判”中,也对理性主体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认为主体是形成知识的本原和先验的条件,“人为自然立法”、“人为道德立法”,因此,世界的本质就是主体心灵的创造物。在黑格尔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体系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同样是他始终思考和论述的对象,他也把客观存在视为理性精神活动的产物,甚至不惜把这种理性精神上升至“世界理性”、“绝对理念”和“绝对精神”的高度,理性成为统辖一切主体精神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存在的重要特征。在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中,主奴之间自由与奴役、强势与弱势等身份的彼此辩证转换,实际上就充分体现了一种主体的理性精神,对后来拉康批判性的主体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曾胜.视觉隐喻:拉康主体理论与电影凝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