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民间信仰积极因素 构建土族和谐社会

¥5.09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2-11

字      数: 3553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发挥民间信仰积极因素 构建土族和谐社会

基于民间信仰在目前社会中继续存在的原因,政府在管理民间信仰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利用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理论,对于发挥土族民间信仰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良性互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 指导原则

(一)坚持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坚持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实基层组织,活化基层组织,提高村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村委班子领导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健全与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时向村民公开,做到透明、公开,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规范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通过基层组织建设,树立党和国家在基层的权威形象。

充分尊重每一个民族选择自己的信仰、包括图腾信仰的权利和自由,不仅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也是保持我国各民族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民间信仰中,既有迷信的成分,也有理信的成分,对之要做细致的理性分析,既不可苛求——苛求民众完全放弃民间信仰不是历史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也不可简单地斥之为“封建迷信”而把民间信仰视之为烫手的山药。即使是迷信,无非是烧香、磕头、许愿、祈祷而已,只要这种行为没有危害他人、危及国家民族利益,那就应该永远属于个人的心理行为。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立足农村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科学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发展创新,构建和谐社会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三)纳入宗教管理范畴,积极引导,建立民间信仰引导机制

当地宗教管理部门认为民间信仰不属于宗教工作管理的范畴,对它的管理至今还是一个盲点。原因也许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国理论界对民间信仰的认识还不统一,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有人认为它不是宗教只是一种信仰,还有人干脆一刀切把民间信仰统统说成是封建迷信。二是宗教管理部门缺乏对宗教信仰问题微观上的调研,只是从理论上建立了有关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只有将民间信仰视为宗教的一部分,将其纳入宗教范畴进行统一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管理,取得实质性的管理效果。根据笔者观点,首先应该承认民间信仰属于准宗教,将民间信仰应该纳入宗教信仰之中,纳入依法管理行列中来。这样,首先在理论层面上解决了民间信仰到底属不属于宗教的问题,让基层管理者有据可依。

根据民间信仰也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着其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的原理,坚信民间信仰可以改变,只要我们改善经济基础,民间信仰也会得到改变。在纳入管理行列后,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长效机制。

(四)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发扬科学精神同时,依靠人文关怀原则

社会要和谐,务必要以人为本。面对众多社会和谐发展难题,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必须深入体察民情,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谐乡村建设必须以当地地理和文化习俗等为依据,各项规划要以符合、满足、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为目标,求真务实,量力而行。

“无论有多少知识和科学能帮助人满足他的需要,它们总是有限度的。人事中有一片广大的领域,非科学所能用武之地。它不能消除疾病和朽腐,它不能抵抗死亡,它不能有效地增加人和环境间的和谐,它更不能确立人和人间的良好关系……不论已经昌明的或尚属原始的科学,它并不能完全支配机遇,消灭意外,及预测自然事变中偶然的遭遇。它亦不能使人类的工作都适合于实际的需要及得到可靠的成效。”[1]“现在人们过多地依靠科学的论证,而没有考虑用人文去开导。我认为,我们需要在思路上来个转变,从一切依靠科学认知的思路转向用人文精神开导的思路上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发现许多用人文精神开导的方法和经验。比如孔子和老子讲,我们对未知的东西要存疑,可以去看,但不要随便乱说。这个随便乱说我想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不要宣传歪门邪道的邪说,另一方面也不要简单地否定邪说。这就是一种开导和消解。再比如荀子讲以豁达的精神来排除偶然性降临到自己头上的困惑。这种人文开导帮助我们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不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矛盾是可以解决的,而是教导我们在不能解决这类矛盾的情况下,该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正确走好人生的路。”[2]因此,提倡科学精神的同时,倡导人文关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在人走向全面的幸福中起着如下的‘共建’效果:科学提供幸福的物质前提,人文提供幸福的精神条件;科学产生出物质生活的富裕,人文产生出精神生活的充实;科学解决人的生理平衡问题,人文解决人的心理平衡问题;科学使人获得现实的利益,人文使人享受到理想的快乐;科学以实在的方式让人感受适意,人文以超越的方式使人体验怡然自得的意境;科学将有限的、具体的满足赐福于生活,人文将无限的、永恒的激情灌注于人生;……”[3]科学的追求与人文的向往必须结合起来,产生互补效应,才能在度过人生时,留下充实而活跃的轨迹。全面发展的人、走向整体幸福的人,既要科学的素养,也要有人文的品质。

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结出一种思路,就是尊重科学,倡导人文,构建一种能够消解偶然性带给人们的困惑的机制。目前关于民间信仰的存在,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妄想在短期内能够削弱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影响。而且,由于政策赋予群众信仰自由,我们进行管理时要时时刻刻注意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务必符合政策要求,而绝对不能以个人的理解或者个人意气用事。为着发扬民间信仰的积极因素,削弱、去除民间信仰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我们要做的也只能是从外围入手,逐步改善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众对于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水平,引导民众以科学态度对待上不能完全控制的自然、社会现象,逐步消解民间信仰的生存环境,让民间信仰的有神论思想逐步自我瓦解。若欲强行干预民间信仰的各种仪式、行事方式,必将为民间留下话柄,怀疑党和国家的政策的延续性而心存疑虑。

在民间信仰的管理、引导工作中,务求避免急于求成、一刀切、政府包办思想。一些基层干部没有认识到宗教的长期存在性,希望在民间信仰管理工作中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殊不知,民间信仰管理工作是需要耐心、信心和决心,绝不是短期内能够获得显著成效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否则,欲速则不达,反而会延缓了民间信仰消极因素的消解进程。此外,要针对不同区域民众的民间信仰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民间信仰是民间长期发展形成的,绝对要避免政府包办代替的做法。一些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积极性非常高了,工作力度也就大了,但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措施,往往存在想当然的为民间信仰主体——广大民众越俎代庖的现象。社会要和谐发展,民间信仰的积极因素得到发扬,消极因素得以消除,是一件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理性对待。

二 具体措施

民间信仰的变迁,主要基于人类思维中的两个转变。一是“去神圣化”,对过去被赋予神圣情感的人与物的神圣感逐渐消退,不再如过去那么神圣化,存在于民间信仰中的对神灵、神物、神迹的反应中的情感卷入状况逐步消失。结果是民众对神灵不再那么投入、迷恋、依赖。二是“思想理性化”,对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的理解,以理性认识为支撑,抑制神圣情感的投入。做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相对地摆脱情感成分的过度参与,做到运用科学知识、逻辑思维而不是感情象征来组织思想。完成这样的转变,民间信仰也会逐步改变,神圣成分消减,理性成分增加。此过程中,社会教育的加强、劳动技术的改变、经济和商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改革、知识科技推广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的强力参与下,大力引导全社会的积极关注。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文忠祥.神圣建构与世俗秩序:土族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