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1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8-06

字      数: 833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商洛学院972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了解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 引言

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了“人的一切财富、智慧、幸福、成就都来源于人的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育人先育心”,应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是个人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等发生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对每个大学生的体魄、意志和性格的形成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十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目前国内外大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在10%—30%,它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原因,占总数的30%—60%。基于大学生的令人担忧的心理卫生状况,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教育、医学、社会等多学科人员的合作,形成综合研究、综合服务的力量。因此,本文对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为地方高校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二 文献综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界定。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通常,心理健康的定义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宗礼,马俊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4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