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3.2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9

字      数: 1232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一 生态翻译学相关概念梳理

(一)基础理论

胡庚申教授在2001—2004年基于西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原理,围绕翻译过程中的“适应”和“选择”而展开,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如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适应和选择的过程,该过程以译者为中心,是一个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选择性的适应,再以适应者的身份对译文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过程(转引自朱义华,2013)。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理念是,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或者变化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然后对翻译策略做出选择,并且该过程是不断交互重叠的。从译者角度看,适应了译境的译者才能生存和发展,从译文角度看,只有适应性好的译文才能生存和生效。翻译的“适应选择论”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翻译研究途径,它同时也是翻译研究思维上的一种创新。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不断发展和延伸而来的。生态翻译学,顾名思义即以生态学作为哲学依据,以翻译学为理论依托,是一种整合性的交叉学科。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纵观的生态翻译研究范式(胡庚申,2013:11)。从广义上说,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整合性研究;从狭义上说,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方向。2006年8月,胡庚申教授在翻译全球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题为《生态翻译学诠释》的研究论文,对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基础、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诠释。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译者、翻译生态环境以及翻译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把翻译生态比作自然生态,把研究重点放在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研究译者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能力;在翻译方法上侧重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概括地说,生态翻译学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着眼,从翻译学角度出发,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2008;孙迎春,2009)。

生态翻译学依据翻译“生态”、取向文本“生命”、关注译者“生存”(杨乐,2014),是一个由译者、译境和译本共同构成的复合的、有机的生态整体。如上所说,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对翻译进行的综观整合性研究。胡庚申教授对翻译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做了归纳,即生态翻译研究要注重“整体/关联”、讲求动态/平衡、体现生态美学、观照“翻译群落”、昭示翻译伦理和倡导多样/统一。详细地说:(1)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各相关利益者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双向关联,即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交替重叠的系统;(2)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客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翻译生态的动态平衡;(3)翻译应该体现一定的生态美感,追求“信”“达”“雅”;(4)翻译生态系统关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强调译者必须对内部环境所造成的差异进行不同程度的选择和适应,必要时需做出动态的调整,才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5)昭示翻译伦理是指类比生态伦理,涉及“文本生态”原则、“译者责任”原则、“多维整合”原则和“多元共生”原则;(6)多样性是指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统一性则体现了事物的共性或者整体关联(胡庚申,2013;杨乐,2014)。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杏玲.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彝族文化的外宣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