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世界意识与文化坚守

¥1.8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7-01

字      数: 896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老舍的世界意识与文化坚守

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觉地对本土文化及其造成的心理积淀进行了空前的历史反省,这种反省的强大动力又来自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大潮。中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呈现出空前的大惊喜、大忧患,这使作家们获得了开阔而深沉的文化视野。其中老舍可谓是一个典型。他曾说:“文化滋养艺术,艺术翻过头来领导文化,建设文化。”[1]显然,他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事实上,在老舍的许多创作谈、文艺杂谈和文艺理论著作中,都贯穿了用文化视角评介和考察作家作品以及文艺思潮的线索。因此,研究老舍若不从文化视角人手,就不可能有效地切入其艺术观及艺术世界的深层。本文从文化视角来考察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中老舍所持的文化立场以及其对这种文化立场的坚守。

我认为,在中外文化撞击中力持世界意识应是老舍的一贯文化立场。一提到老舍,人们大多会想到《骆驼祥子》、《茶馆》,进而想到北京。那别具风味的小茶馆、大杂院;那满是京腔京味的吆喝以及那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北京市民,这一切在老舍温和而幽默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必须承认,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长于描绘市井风俗、民族风情的写家之一,也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专注于一个地方——北京。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就是他那笔下最有生气、有活力的祥子,也没能把他的车拉出北京城。在许多人眼中,老舍只是一个纯民族作家,一个“乡土”作家[2]。其实这是一个审美错觉,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老舍的世界意识。我认为具体认识老舍的文化立场,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否认识到了中西文化的撞击与差异,这是衡量一个作家有无世界意识的必要前提;二、是否深知建设民族文化是一个作家理性地对待世界意识的保障。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前者主要区别复古守旧作家与现代作家的不同,后者则断明了西化作家与民族开放作家的界限。老舍作为五四后的伟大作家,尽管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所持的文化观各有偏重,如前期偏重接受西方文化(创作中大量借鉴西方及英国文学,受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后期多偏重于民族文化(创作大量鼓词、曲艺、相声等)。但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老舍作品中大量的民族风情或民族艺术形式,或只注意到了部分小说(多为居英国期间所创作的)受西方的影响。实际上从整体观照老舍的一生,我们仍可以看出在浓郁的民族风格下,老舍的文化主张中仍有一种异常清醒的主导倾向,那就是始终不放弃在中外文化撞击中选择世界意识的鲜明文化立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梅启波.文本 传播 对话: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到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