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译诗的要求来译”:卞之琳的散文、小说翻译观

¥3.2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9

字      数: 1307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以译诗的要求来译”:卞之琳的散文、小说翻译观

2000年,卞之琳在为《卞之琳译文集》所撰“译者总序”中,交代了30年代初期从事文学翻译的体会:“我开始经常为杨振声、沈从文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版译零星文字,主要就是英美及东西欧现代散文,都可称‘美文’的散文诗、散文小品、随笔、短篇小说,也译过维吉尼亚·伍尔孚(Virginia Woolf)的一篇评论文,……都是用我译诗的要求来译散文,不限于‘美文’”[1]。在卞之琳看来,随笔、小说、小品文等广义的“散文”,同样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为了在译文中再选原作语言、形式、意境等方面的艺术价值,他提出以“译诗的要求来译”。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高度重视文学翻译中的艺术性追求。在他看来,“诗歌是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语言艺术有特别严格的要求”[2]。诚然,诗是一切文学形式中最高的语言艺术。一首优秀的诗,往往结构独特、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音韵优美、情感动人、意境幽远。诗歌翻译,除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外,更要再现原文的意境和韵味,而后者往往是难以捉摸、难以传达的。朱光潜认为:“诗是最精炼的情思表现于最精炼的语文,所以比其他种类文学较难了解。有些诗难在情思深微,境界迷离隐约,词藻艰深,典故冷僻,本事隐晦。但是我们一望而知其难,便知道要费一番苦心去摸索,不至把它轻易放过;费过一番苦心,总可以有豁然贯通的时候。真正‘难’的诗倒是表面看来很平淡无奇而实在有微言妙蕴的,我们略不经意,便滑了过去,犹如佛家所说的身怀珠玉,不知其为宝而去行乞一样。最大诗人的最大成就往往就在这种平淡无奇,不易令人经意处。”[3]诗,无论晦涩还是明晰,都通过极具张力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绿”和“闹”,本来是两个很常见的词,一旦放到特定的语境中,便使人产生无限的美好遐想。诗的“炼词”“炼句”和意境营造,使诗歌翻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人们往往认为,相比其他文学文体而言,诗歌翻译要求最高因而是难完成的。文学翻译家高健认为:“诗却是不好译的——这已是百千年来一切曾经涉足此道的古今中外人士的一致结论。而译得好就更难。真的,译诗有时甚至比写诗还难。不少自己能写出不坏诗句的人,一旦提起笔来译他人的诗时,便会迅速意识到那将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难说一定便有把握将它译好。这也是一切过来人的共同感受。这里说诗不好译和诗不易译好当然是同散文或其他文体相比较而言。散文与其他文体的翻译当然也并不都那么容易。可说各有各的难处。但是译诗的难度却肯定要大得多,而成功的比例或可能性则要小得多(另外出版也特别困难)。与其说比较完美的散文译作还是不时可以觅到的话,真正成功的译诗则确乎是凤毛麟角,相当罕见。”[4]英国学者巴斯内特也认为:在文学翻译领域,“围绕诗歌翻译问题,人们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而他们花费在散文翻译问题上的时间少得多。有一种解释是诗歌拥有更高的地位。实际上,这种现象更可能源于一种广泛流传的错误认识,即相比诗歌而言小说的结构简单得多,因而后者更容易翻译”[5]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敏杰.信、似、译: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