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似、译: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与实践》结语

¥0.2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8-09

字      数: 88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结语

文学翻译最终是文学创作问题,它不只是在一种母语中对文字的甄别和挑选,而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比对、协商、挑选。因此,文学翻译最终会涉及文学创作的各个层面。鉴于此,只有最优秀的写作者才能担当文学翻译的重任。卞之琳恰恰是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和价值的诗人之一,其翻译与创作之间的“相长”关系,正可以解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基于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实践,卞之琳提出“信、似、译”的文学翻译思想,实现了对传统“信达雅”“形似、神似”“直译、意译”等论争的超越,且自成体系,体现了其对文学翻译艺术性本质的追求。这一思想贯穿于其诗歌翻译、戏剧翻译领域,并得到实践的反复检验。其文学翻译活动,对其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作品精神、形式、格调、韵律、意象与修辞等多个层面。这显然有助于他开展各种诗体形式的试验,使其成为现代新诗诗人群中技巧最繁复的诗人。同时,他的诗歌扎根于中国诗词传统,使其诗作成为“化欧化古”的典范,具有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影响。他十分注重所译材料的艺术价值。无论是诗歌翻译还是戏剧翻译,他都从诗人的审美出发选择所译材料,植根于个人的诗学观念、诗歌能力领悟原文的精神,并用诗性的语言、诗歌的标准完成文学翻译这一“再创作”过程。因此,翻译家的“诗人”身份,贯穿于其整个翻译活动中,其诗歌翻译、戏剧翻译分别成为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体的“诗歌创作”。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敏杰.信、似、译: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思想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