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

¥4.0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9

字      数: 2005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

非常高兴!万建中老师在赣南师范学院有一个重要的项目,邀请我们过来在这里,新朋友老朋友有机会相聚。然后呢,也有机会跟大家报告我这几年关于民俗学的一些想法。今天,也特别高兴与我们民俗学界几个非常资深的也是亦师亦友的朋友在一起,刘铁梁老师啊,江帆老师啊,早上一起吃饭,实际上没想到,他们会来监督我,是怕我乱说犯错误。再就是,要特别感谢林晓平院长,这么多年,在这边经营这个算是多学科中的民俗学的发展建设。因为他们的经营,我们才有机会在这个美好的地方相聚。所以,特别感谢林院长和钟俊昆书记,还有师院的其他老师,当然还有一些年轻人,小黄老师、晓方老师。当然,在座的也是好多年前就认识的民俗学圈子里的一些新秀。这几天,得到各个方面的帮助和关照,其实,也从他们年轻的新锐的研究里面获得了启发和激励。

我在这里特别解释一下,西方民族志的方法。大家知道,我在商务印书馆主编一套《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其中主要就是今年的民族志。我在前面有一个序,讲的是民族志的规范研究,规范研究确实是一个基本的方面。中国社会科学现在这样的水平,实际上跟整个社会科学缺乏规范的民族志是相关的。因为社会科学是建立在社会对文化的表述,如果没有做一个规范的调查,如何能够有好的表述,又如何有整个社会科学界可以互相交流的东西。在中国社会科学界,要谈西方或者谈周边,不掌握一些应有的情况,就无法交谈。因为你必须掌握共同的可以分享的基本的社会事实,然后再谈对社会、对时代的理解。没有人干基本的活,大家都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甚至都不到社会底层;我们中国人的调查不到国外去,去的就是去念念书,而不是去做调查。在这样一个学术状况之下,国家要有一个好的社会科学,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呢,如果大家都干点基本的事,我们这些年长的人就能看到希望了。现在大家都还有很多课题、很多事可以做啊,不需要去开拓新领域。一些经典的翻译,这就是基本的事情。然后呢,鼓励大家去做规范的田野工作。其实,我要讲的方法就是那么几句话。马林诺夫斯基的文本啊,林德夫妇的文本啊,他们的民族志,他们的技巧在哪里呢?那是一个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做的事。我们其实在说一个理念,就是要做规范的学术,从规范的田野作业开始。

那我的标题呢,讲的是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我刚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讲的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老万一听说这个题目有点大了,也有点高了,他说我姓高,所以喜欢讲“高”的题目。希望我讲实在一点题目。就改成“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那这个转型呢,转为什么东西呢?其实就几点,我待会儿会讲。就是说,我的目标是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研究的科学。我认为,民俗学,在今天应该被当作公民日常生活研究的一套科学来对待。而我觉得这种现代思考,可能让民俗学的天地会更广,我们的选择会更多。首先,我提及中国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件文化大事。先随我认知这种大事,然后我们再来谈做学者、做学术、做民俗学的学术,我们该怎么做,能怎么做。

第一个大事就是民俗复兴。民俗复兴当然不是指在中国,在当代才这样的。实际上,整个世界,就是步入那种现代化进程。因为环境问题,因为国内的社会冲突,因为大家越来越感到反而不那么幸福,各种各样的抱怨。这些,实际上说明全世界进入一个多元的趋势当中,只不过,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呢,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所以呢,中国在差不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开始讲民俗复兴。这不是中国才有的,这是全世界的一个现象。比如说宗教,宗教又重新热起来了,一些传统的文化也热起来了。一方面,对现代理念,大家怀疑,打折扣了;另外一方面呢,就是经济发展起来了,旅游,一些文化产业,一些地方的文化遗产成为经济发展的资源。政治、经济、思想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这样一个局面。那么,在中国,民俗复兴有非常不一样的意义,尤其是我们经历过一个比较“左”的时代,经历过一个全能国家的时代,那也就是要把思想统一为一致的时代,中央下达命令,全国紧紧地追随的。必须把大家属于自己的思想清除,即使不能清除,也不能把原有的压抑表现出来。

固然民俗复兴,一方面是原来被排斥的恢复起来,还有一些是本来就存在心中的。一旦没有那种压制了,就可以把它呈现出来,可以在公共场所呈现出来,然后呢,用媒体用学术把它表述出来,这样,它是能见的,是能被看见的,能被相互感知的。这个复兴呢,实际上是一个很多种含义的。不是说一个东西,它要出来而已,它确确实实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要细讲这个东西的话,要表现这个维度,就是复兴的内涵和现象可以是多方面的。它的结果呢,中国的文化景观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一点,年轻的朋友可能印象就不是那么强烈,不像我们这个年纪,印象特别强烈。小时候的祠堂啊、寺庙啊、神龛啊,这些都被拆毁了,要么改做别的用途。那肯定,它的功能是被取消了的。后来我们念大学,做专业的研究,也特别注意这些社会景观的变化。就是说,你现在把一个地方的地图和30年以前比,它有非常大的差别,简单地说,就是私人场所跟公共场所的差别,公共场所的祠堂、寺庙是最典型的。当然,不仅仅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还有就是很丰富的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一个变化,由民俗学会的刘铁梁老师开辟的河北饭庄龙牌会的研究里面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原来这个饭庄龙牌会的龙牌是在地下的,是在地窖里藏着、躲着的,是在家里角落里面藏着的,是不能放在公开场合的。后来,我们看到它放在客厅里面,再就是龙牌大会佛堂的中堂,然后又放在那个广场里面,尽管是临时的,最后又建了一个专门建筑物,有个很规范的独立的寺庙,人们就有了一个用以祭拜龙王的建筑物。通过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到整个精神空间的变化,精神空间的变化是围绕着寺庙展开的,这一变化又会带动整个文化景观的变化。还不仅仅是文化景观,还有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相应变化,以及对外交流的变化。这是一个你能看见的地标建筑,变化是很实在的。我们的观念变了,所以文化举止和文化行为也变了。这是一个很实在的东西在这个空间里面扎根。就像立碑一样,立碑在那儿,一个永恒的建筑,就这么一个样子定位了下来。通过这个例子,就看到真实的社会空间发生变化是实实在在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转型[C]//万建中,林晓平.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