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与陌生 田野调查立场的反思

¥3.1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9

字      数: 1544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熟悉与陌生:田野调查立场的反思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非常荣幸能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刚才民俗学的大佬高丙中教授,非常系统地、全面地、历史性地讲解了我们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与转型。他的讲座高屋建瓴,我在这里能够呈献给大家的就只是一些碎片了,只是我自己田野调查当中获取的一些民俗事象、民俗素材及一些思考,给大家分享。我要谈的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家乡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家乡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立场与反思。

第一部分大家比较熟悉,我们简单过一遍,因为我的调查很有局限,局限于我们江西,特别是赣南。大家知道,赣南主要是客家地区,我自己本身也是客家人,而且我也是从做文学开始,随着我们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逐步转到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家乡民俗学的研究很早,但是这个概念的提出,我们觉得是很晚。我查看了一下资料,大概是2004—2006年才日益成熟,之前有少量的文章提到了这个概念。但是真正做家乡民俗调查的,其实从中国现代民俗学产生时就已经有了。我们特别感觉到,做家乡民俗都能够体会到家乡的味道。我这里展示的两张图片,就是有一年秋天去调查的时候拍的(图片展示)。非常舒服的两张图片,家乡的人非常热情。上边的东西不能吃,如果能吃主人就让我们吃了;下边的,我们到她家里,刚好她在炒烫皮,(烫皮又称粉皮,是赣州市安远县、信丰县、定南县、大余县、龙南县、上犹县等地的特产)马上招呼我们进去吃,吃完了还让我们带走。非常淳朴,非常热情。

我们在提家乡民俗学,要明确它的概念和内涵,怎么来界定家乡?定义家乡?我查看了资料,安德明研究员在《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四期组织了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有一个总题,即“家乡民俗学:从学术实践到理论反思”。主要的一些观点有下面一些。首先是对家乡的定义,他认为家乡民俗学指的是研究者在当地出生,在当地成长,而且比较熟悉当地的环境,融入了当地,是被研究者对象化了的地方。我觉得这个定义很好,好在哪里?第一研究者熟悉这个稳定的社会关系,第二就是研究的内容有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这也是我要谈的熟悉与陌生的问题。熟悉就是自己在当地成长。当然,只有自己离开了那个生长的地方,这个地方才成为家乡,才能谈起家乡的事。如果一直置身其间,很难形成家乡的概念。而且,从家乡概念的定义当中,还有很多事情要思考,比如说生活多长时间,离开多长时间,融入家乡的程度等。因为还有一个相近的概念,就是“第二故乡”。所以对应第二故乡,明确“家乡”的概念就很重要。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家乡并不是民俗学的一个分析单位,而是民俗学的一个基本立场。昨天刘铁梁老师也提出了,他认为民俗学不应该是一个学科,更应该是学术的立场。这与我所要谈的比较接近。吕微研究员在文章中谈到,海外回来的这些人,怎么来进行家乡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算不算对家乡的研究?我们看吕微老师对家乡的认识,他认为家乡可以是寄托着我们某种理想信念的载体,意味着我们的前辈或亲人在那里生活过,而且自己心里很向往的一个地方。那么,对于从海外回到祖国进行研究的这些人来说,本国或者本土,能不能认定为家乡民俗学所指的家乡?因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内部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这还值得讨论。跟家乡民俗学相关的还有几个概念,一个是家乡研究和家乡民俗的研究。安德明老师认为,民俗学发展到现在,贯穿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主要对家乡进行研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对家乡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研究的研究者就是家乡民俗学的研究者。经过了一些概念的辨析和进一步的思考,从家乡研究到家乡民俗的研究,再到民俗学的家乡研究,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之后,又提出了家乡民俗学这个概念,而且从学理层面对这个概念进行探讨。

在这个探讨的领域,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提出了家乡民俗学的概念以后,从学理层面进行探讨,在学术空间方面可以加以扩展。二是家乡民俗学和西方人类学的关联性,西方人类学与本土研究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是家乡民俗学跟中国民俗学史当中,特别是与现代民俗学史的关联。我们谈家乡民俗学,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个概念那么晚提出?因为之前就有家乡研究的实践。实际上,这就有了跟中国现代民俗学史关联的问题。四是可以拓展的学术空间。进入家乡进行田野作业,从事民俗志的写作,这里面存在利弊的问题。家乡民俗学民俗志的写作能不能重新建立一种范式。五是展开家乡民俗学理论的探讨与建构。一个是家乡民俗学不同于人类学的本土研究,人类学的本土研究,从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开始,就更直接地进入了本土化的转换,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民俗学的这种研究跟人类学的研究,客观来说还是有区别的。民俗学者的田野研究进入自己家乡,进入自己的文化领域,或者说进入学者熟悉的田野当中,更注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该文化当中,产生了一个文化融入与情感融入的问题。而人类学可能更注重他者的眼光,偏重所谓客观的研究。人类学从他的研究对象,从学术语境的发展来看,还是有区别的。民俗学的研究主要以本国、本民族文化研究为主,而人类学,特别是早期人类学研究,在研究古代文明的遗留物这一阶段,便自然进入异国他乡的文化研究,所以这里边本身就有一个差别。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钟俊昆.熟悉与陌生:田野调查立场的反思[C]//万建中,林晓平.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