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中的民俗传统

¥3.6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16-09

字      数: 1831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城乡发展中的民俗传统

我谢谢万建中教授在主持词中对我的褒扬,我感觉我们民俗学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我们自己还是互相地扶持、支持,这样才有了学术创造的动力。我们今天所讲的题目,是和我以前讲过的一个题目相关联的。2012年,在北师大的民俗学暑期学校讲习班中,我讲了一个叫作“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我们这里提到的城乡发展,其实也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我们这里仍然说,在发展中存在着民俗传统,单是这个民俗传统,恐怕不应该被看作发展中的一个牺牲品,而是发展中的一个原动力,或者是发展中的一个历史前提条件,并且也是发展中获得重生的民俗传统,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

我们先跟大家说城市化过程对于民俗传统的现实化语境意义。城市化过程它是与民俗传统的创造是相伴相生的,我们先说城市化的意义,或者说城市化的根本的定义。在一般人来看,城市化,就是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有几个主要表现:第一,由农业为主向工业、服务业、高新技术和信息业为主的产业调整;第二,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就业方式转变;第三,土地及地域空间改变,也就是格局的改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利用和使用关系的一种改变,我们所讲的城市化,是一种过程,并不是向我们有些人所想的那样农村被城市所吞并。它固然有第二点中人口向城镇流动和就业方式转变,第三中土地及地域空间改变,但不意味着农村就全面的最后消失在城市的高楼林立的空间之中,我们知道,我们的城市化过程,我们不能离开历史来看城市化,也不能够看不到城市化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性。从历史上来讲,我们的城市,至少是在汉唐以前,它基本上只有一个功能,基本上是一个保卫君王的安全空间,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政令中心的所在地。汉唐以后,城市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城市它的商业中心,主要沿着黄河的这条线,由于它与丝绸之路,以及黄河下游的农业发育密切相关,就出现了,在城市中也就是在原有的在春秋时代的土地分封制度,或者说是政权分封制度,土地封建制度相关联的城邑,也就发挥了一定的商业功能。到宋以后,特别是南宋以后,我们江南的许多港口城市,在商业功能中发挥了更大的功能作用,所以,北方的城市群,逐渐向南方的城市群转变,而且南方的城市群的商业功能大大超越了它的政治功能,或者叫作政令发布的功能。到了明清以后,由于农业经济达到了一个高峰,商业的经济形态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这个时候,我们的许多港口城市代替了政治城市的功能作用。特别像广州,在明清以后,广州的对外出口的贸易额占全国的对外出口贸易额的百分之九十。至于到了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世界资本的进入,我们许多的沿海城市被迫开埠,或者像有些城市,稍微内陆一点的济南,它主动开埠,都是为了和世界市场相衔接,这个时候我们城市的功能和工业国家的城市功能基本上所差无几了,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今天的城市化率,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者是20世纪90年代年的中期到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城市率,或者说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上从百分之二三十的一个城市率,变成2012年统计的百分之四十九点八。现在我们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的城市率。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未来的城市发展,有可能出现一种新的再城市化,就是说城市的功能再进一步的升级,而且特别要解决好城市病,特别是城市人口在1600万以上的这种大都市城市病,这种病是积重难返的,所以我们要控制这样的城市病。所以也可能出现不仅是再城市化,可能还要出现逆城市化。所谓逆城市化,就是我们原来所说的乡村空间,它的城市化程度也已经大大提高了,我们说它的城市化,不是指变得像一个城市,而是说它人口的城市化,无论是它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环境资源的优越性,还是它教育水平的提高、服务业能力的增强,那样会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前去居住和就业,这就被称为逆城市化。所以未来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要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整体的农业社会在转型,不是意味着城市无边无际的膨胀,也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的乡村不能成为城市化中的腹地,没有腹地的城市是无法生存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化已经不能脱离全球化的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城市化。在全球化格局的影响下,我们原有的农业社会中,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渐次的发展巨变。

我只想讲一点科技的问题。现代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互联网不能说只在发达国家可以运用,我们一样可以运用,我们的很多的变化,包括城市居民的这种获得市场信息、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它借助互联网的功能而大大增强,使他们成为市场活动中的一个积极的主体。这样的一种居民生活方式,在过去的,我们都读过茅盾的小说《春蚕》,那个时候,在我们江浙一带商业养蚕的农村,他们完全是被动地来改变自己的养蚕缫丝的产业转型,转型主要运用的是现代的缫丝机的技术,使丝抽得更均匀,合乎市场要求,而不至于败于日本之下,能在世界的市场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完全是被动的,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但是他们知道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把这生丝卖出去。可是今天的人们不是这样的,今天的农民完全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地捕获到。一个产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就会率先投入资本,引进先进的技术,这是原先所没有的。农民还自己发明了原来没有的农业机械,甚至有的农民在业余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是好多城市居民所达不到的,他们在业余生活中制作飞机模型,在做一种可以运动的私人飞机,这都是在过去农民不敢想象的。所以这种科技的进入,首先深刻地改变了农村,与其说改变了,不如说农村的影响更为巨大。所以我们这样的生活方式,使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们的民俗传统?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铁梁.城乡发展中的民俗传统[C]//万建中,林晓平.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