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6-09

字      数: 2029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万建中主持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2014年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现在开始,非常欢迎刘铁梁老师、高丙中老师、江帆老师、叶涛老师、党安荣老师、余悦老师、林晓平老师、钟俊昆老师、钟福民老师,还有其他老师。高层论坛的主题:民俗学的“田野作业和田野基地建设”。有些话在上课时候不好说,上课要有一个完整性,讲课和座谈有些不一样,所以今天上午我们可以思想碰撞,畅所欲言,碰出火花。因为我们是一个小型的论坛,小有小的好处,可以谈得比较透,可以充分地交流,发言没有指定什么、规定什么,可以随便说,可以插话,主题与我们研修班是一样的,还是“田野作业和田野基地建设”。

我先抛砖引玉。我还是一直认为,田野作业是我们民俗学,甚至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最主要的一种方式。之所以叫田野作业,而且其他的像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学科并不叫作业,它就是叫调查或者考察,但我们称为作业,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知道,我们从小就开始做作业,从作业主题、材料,到作业的书写呈现,这是一个整体过程。我觉得,整体看,民俗学田野作业的成果比较丰硕,但从呈现出来的田野作业的文本看,田野的过程这一块,田野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成果还是非常少,这是我的一个感觉。不论是我们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还是专著,或者论文和调研报告,注重阐释,资料的呈现也充实、梳理也比较清晰,但这些资料怎么得来的?你是怎么进入这个田野的,进入田野动机是怎么形成的?这些方面好像提供的信息还是不多,不够完善,似乎这些方面不属于研究的主体部分。

恰恰这个方面与方法论有关。方法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术层面的方法论,还有一个是田野技术层面的方法论。实际上,田野技术方面的方法论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现在有很多田野方面的设备,如何利用这些设备开展田野,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过程,有许多具体的方法和路径。所以说,不是谁都能够做田野或者说谁都能做好田野,这是一个很专业的一项技术。而且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选题,方法论的选择和使用可能有很大的一些差异,甚至从民族学来看,民族学它的这个田野的方法论做的可能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前沿的,我看方法论的书主要还是民族学方面的著作,民俗学尤其是中国,真的方法论方面的书很少,中国人不太注重方法论就是注重结果,不管怎么样只要结果好就可以过程是不太看的。因为这不是正式发言所以作为引言吧,让大家充分展开讨论。还有一个就是说民俗面对一个村落,村落这个整体性,方方面面,它里面的问题是非常深奥,又是非常综合性的,那么这对民俗学者要求非常高,但是我们往往学科背景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那么很多问题还是无能为力的,怎么样使我们田野调查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何去前期准备工作?这些问题我觉得都还需要展开,都有很大的讨论空间,田野是很丰富的,我一直认为民俗学者的培养和产生,不是在课堂、不是在书斋而是在田野。民俗学的魅力也在田野,其他学科看我们这个学科,首先想到的是田野,很羡慕,谁都很羡慕。田野无限的广阔,而且我们的田野不仅在乡村还在都市,在社区在行业里面,在人群当中,在不同的人群之中,所以我们的田野很丰富。所以有些事情是我们民俗学者做不了的。一说到新的民俗,很多民俗,比如说微信、手机的短信这些这么流行,但是我们无从怎么去做它,我们无能为力,因为我们接收来的理论都是来自乡村的,我们的理论和方法,都是乡村民俗学,但是都市这一块怎么做,不断地有一些国际友人到这里来,方法和信息都是都市的,可是好像他们做的东西我们放到中国来做还是做不了,有些学者建了自己的网站,他把自己的田野经历全部通过网络展现出来,我们中国学者没这么做,个人的学术网站,那么这个就给我们这个田野的呈现、学术性的著作,而且我们做的网站,我们的高校我们的教育部我们的科研处,是否认定这个科研成果?我们博士论文不一定要教育部规定的纸质的,我就可以呈现电子版而且我就以画面为主,教育部一定要自己的格式和规范,这些东西都受到很多很多的限制,这些都和我们田野有关系。我的开场白就是这些。

余悦 我响应一下建中。有一年,我专门了解了都市春节怎么过,根据调查资料,当时写了篇文章。都市当中有个情况,就是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像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原来的城中村完全融入城市里面,但是大家仍习惯地称这个地方是某个乡啊、镇啊。可原来乡啊、镇啊都完全城市化了,而且这些乡镇融入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城市存在几个层面,原来的老城区和融入都市的村落,也就是新的城中村,变成了城市的村落的房子比原来的老城区还要新;村里的收入是村子里面的,人已经是城市人,而且这一城市人的身份已经有了20年。还有一种情况呢,原来的郊区也已经进入了城区,郊区城市化以后成为一片新区。城市扩大以后,城市的郊县增加了,一些远郊变成了近郊。这呈现了很复杂的情况。原来的城中村和远近郊区县,过年不是保留原来的习惯,而是更多倾向于城市,城市主导了习俗的发展走向。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这让我们感到的一个困难,就是都市里面的调查比村落调查难度更大,因为现在城市人口更加多元,社会阶层更为复杂。如何展开都市民俗的调查?盼望各位能人提供好的想法和建议。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田野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学者,在学术上、文化上的追求都是我们的基本点;另外,就是有没有现实的目的,比如说,为现在城市化建设能够提供什么、能够做什么,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最终达到一种怎样的诉求和目的?民俗学田野作业除了学术目的外,应该还有现实意义。城市化过程中,现代和传统总是矛盾的焦点。我想就这些问题向各位讨教,因为中央军和地方军眼界不一样,武器装备也不一样。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建中,林晓平.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