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蕴县的教育

¥5.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9-04

字      数: 2763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教育

一 教育发展过程

20世纪富蕴县的教育事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前,富蕴县农牧民的教育状况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改善这一状况,党和国家投入资金,选派教师,在当地兴办学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深入,土地的开发使一部分牧民定居下来,转而从事农业生产,定居生活也为子女入学提供了便利。这一时期,全县兴建小学7所,在校生达1000余名,初等教育开始形成。而那些依然逐水草而生,从事游牧生产的家庭,因为不定期的迁徙使子女无法接受学校教育。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富蕴县办起了“流动学校”,牧民游牧到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因此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背学校”“帐篷小学”。“马背学校”的出现让牧民子女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教学内容、学制等都受到限制。一般只能开设语文、算术课程,学生受教育年限一般为小学3—5年,有些甚至更短。

此后,国家加大对新疆的支援,汉族人口大量迁入,村落数量逐步增加,农业生产规模随之扩大,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都有所发展。教育也不例外,兴办学校数量增加,并且出现了汉族学校。

截至1965年,富蕴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县城有民汉合校小学和完全中学各一所,各乡有初级中学一所,各农业自然村也都有了小学。当时,除县城为公立学校外,农牧区学校大部分为集体所有,生产大队或人民公社自主办学,教师多为拿工分或补贴的“民办教师”,办学条件较差,校舍大多由生产队旧库房改造而成,“干打垒”的土房子,桌凳也多为土台子、板条子,主要教学设施几乎没有。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7年)。

“文化大革命”十年不仅使国民经济遭到重创,教育事业同样难逃劫难。富蕴县也不例外,校舍破旧不堪,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除因人口增加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外,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发展。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至20世纪末(1978—2000年)。

在党“整顿巩固,重点发展,保证质量,稳步前进”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各级政府不断克服“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极力弥补十年动乱给教育事业造成的严重损失,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使富蕴县教育事业走上了新的发展时期。此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恢复期(1978—1982年),主要医治“文化大革命”中留下的创伤。一方面,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考试制度;另一方面,兴办富蕴县教师进修学校,培养大批教师,以此解决教师紧缺、青黄不接的问题,经过进修培训,大批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民办教师正式转为公办教师。教育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开始健康发展。

二是发展时期(1983—1990年),牧业学校快速发展。流动的“马背学校”在教育发展初期确实有效改变了牧民子女无法入学的状况,但并非长久之计,长期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牧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8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在牧区兴办寄宿制学校。富蕴县相继在六个乡建立了牧业寄宿制学校,彻底让牧区马背上的孩子安稳地坐在了教室里,最终为“马背学校”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牧业寄宿制学校的兴建也成为牧区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三是快速发展时期(1991—2000年)。这一时期无论是校舍建设,还是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普六”工作开始前,县里很多学校的校舍都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干打垒”土房子,年久失修,光线昏暗,有些已经是摇摇欲坠的危房。然而学校多、面积大,仅靠政府拨款一时是无法全部解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富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欲治穷,先治愚;要治愚,办教育”“一不等,二不靠,自力更生办学校”的口号,采取了“三个一点”,即“向上级要一点、县财政解决一点,各族群众捐一点”的办法,动员全县各族人民慷慨解囊捐资兴学。许多人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许多农牧民拿出了自己准备盖房的木料、石料、红砖,牵来了自己家牛、羊、骆驼等,许多人自发到建设工地出工出力,亲历过这一段历史的人们,如今回想起那一幕幕场景,依然感慨万分。十年间仅校舍建设投入就达到了3000万元。也是在这一时期,富蕴县完成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的任务。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到来和“普九”工作的开展,富蕴县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0年“义教工程项目”实施,真正实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愿望。不仅县城学校建起了楼房,农牧区也开始有了教学楼,广大农牧民和师生看着崭新的学校,无不慨叹:“感谢党中央的关怀,这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啊!”

这一阶段,全县有学校45所,其中中学11所,小学34所,教学点60个。教职工1670人,在校学生16031人。小学入学率99.6%,辍学率0.85%,毕业率99.8%,15周岁完成率98.4%。小学毕业升初中率86.3%,初中在校生4387人。

第四阶段,21世纪以来。

这一阶段是整合时期。“十五”期间,富蕴县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按照“十五”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深化教育改革,调整办学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富蕴县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牢固树立“教育强县、人才强县”的理念,坚持质量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推动素质教育,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办学条件大提升、教师队伍大优化、教育质量大提高的良好局面,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地区乃至全疆前列。教育,已经成为富蕴县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响亮的社会品牌。

富蕴县“两基”[1]工作取得一定成效。2003年,富蕴县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两基”督导检查验收;2005年,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基”工作的复检;2008年,通过了阿勒泰地区“两基”的复检。“两基”目标的实现,标志着富蕴县基础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年,富蕴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以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为基础,建设“教育强县”的总体目标。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创建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富蕴县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实施方案》《富蕴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实施方案》《富蕴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富蕴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等文件,召开了全县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动员大会,多次召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协调会,签订了《富蕴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标责任状》,为标准化建设、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确立了分“三步走”实施创建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即2013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4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7年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郭宏珍.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富蕴县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