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楚辞集注》的训诂特色

¥2.7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9-04

字      数: 1255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朱熹《楚辞集注》的训诂特色

一 朱熹的训诂学思想

在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宋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变革创新始于对传统典籍的怀疑。欧阳修、刘敞等写书著作,对汉唐旧说提出质疑,开一代疑古的先声。[1]宋初疑古思潮只是宋人跳脱汉唐学术思想窠臼的开始,逮至张载、二程出,宋代理学思想才真正成为与汉代经学思想相颉颃的独立思潮,而被称作宋学。到了朱熹则理学发展至顶峰,而朱熹成为集理学思想之大成的伟大思想家。理学家在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等方面都有新的理论探索,丰富和推进了儒学思想的发展。但理学家所论之心、性、理、气等话题,由于主观性太强,往往陷于空疏之境地。而训诂学是朴实之学,讲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此为汉学之能事。宋学的主潮往往轻视训诂学这种朴学功夫。但宋代理学的集大成人物朱熹,作为宋学的代表,却能做到汉学与宋学兼顾,训诂与义理并重,实为难能可贵。朱子《鹅湖寺和陆子寿》有曰: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2]

旧学为汉唐注疏训诂之学,新知为宋代义理心性之学。可见朱熹对旧学、新知二者兼重。朱熹注释古书也体现了他的这种学术风格,他在注释中固然非常重视对义理的阐发,但并不偏废训诂考据,他力矫同时代人轻视训诂的弊病,他说:

祖宗以来,学者但守注疏,其后便论道,如二苏直要论道,但注疏如何弃得?[3]

他重视旧学,视汉唐注疏、训诂为治学之基础,他说“本之注疏,以通训诂”[4]“某寻常解经,只要依训诂说字”[5]“先儒训诂,直是不草草”[6]。朱子在那种“直要论道”的大氛围下,却强调汉唐训诂在治学论道上的基础地位,赞赏先儒训诂上的严谨风格,既见其卓识,更见其勇气。而朱子训诂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特质,在训诂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郭在贻在他的《训诂学》一书中说:

宋代在经学方面集大成人物朱熹,同时也是在训诂学方面能够加以变革的代表人物。朱熹著述宏富,重要的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朱熹注书,不默守旧注,不规矩于零词碎句,而能会通大意,简洁明了无诘诎繁碎之病,为训诂学放一异彩。[7]

郭在贻对朱子训诂学地位、成就和独特贡献的评价是恰当和公允的。

朱子训诂思想中,特重汉唐旧注,特重训诂,这在宋儒中实为罕见。然朱子亦很重视义理阐发,这是他在训诂学上的特殊贡献,他在《楚辞集注·目录序》中说: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永明.朱熹《楚辞集注》的训诂特色[C]//侯长林.梵净国学研究.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