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
新戏
一
无论什么东西,都有新有旧。旧的不中用了,不能不有一个新的。但是“新”字最简单的解释,祗是“又一个”。譬如一座新房子,一顶新帽子,虽都是新的,但是质地与式样,或者完全与旧的一样,这就是“又一个”的意义了。许多所谓新戏,何尝不是如此。凡是一出戏,演得久了多了,戏的各方面,所有的一切,俱已烂熟在观众的心目中,这出戏便不能给与他们很多兴趣,而成为旧的不中用的了。于是乎不得不去寻觅或编制“又一个”“新”的戏了。即如梅兰芳,因为他最初所演的《汾河湾》、《六月雪》等,渐渐地不能十分的引起人们必欲看他争先恐后的热忱和决心,才演《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新戏”。后来又因为这几出也太熟了,所以又演《霸王别姬》、《太真外传》等“新戏”。今年更有《凤还巢》、《俊袭人》等“新戏”,这许多戏,诚然是新的,但在意义方面,及材料、形式、音乐、舞蹈、表演的机会(动作表情),登场的范围(布景、打武、走场等等),种种方面,换言之,诸戏所给与观众最后的整个的印象,未能显然的各别与特殊,总觉大同小异而已。如果我们看了他的两出、三出代表作,便同全看了一样,因为其余是可以想像而得的。这些戏,并不一定是编得很不好,而且梅君的表演艺术,也自有过人之处,但就所有的“新戏”而论,与原有的“汾河湾”,《六月雪》等,相去并不甚远(所有剑舞、旗舞,仍是脱胎于旧有京戏里的别种舞)。称之为“新戏”,固然没有人能说是错用名辞,但仅是“新戏”最简单的意义罢了。
二
但是人们需要新的欲望,不是如此简单的。住要新建筑,衣要新装,但决不是千间一式的房屋,或永久不改的服装。我们有时所要求的“新”,不祇是大同小异的“又一个”,而须是“与前不同”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北剧(前称京剧)方面,未尝没有人努力制作“与前不同”的“新戏”。最早的在南方是汪笑侬,他是第一个自己编了许多戏,自己登台演唱的人。他的唱与做,虽也有特异之处,但未见得是十分艺术的,不能因为“新”了就有价值。至于他所编“新戏”的脚本,却是比较当时流行的大多数北剧,高出多多了。那不通情理的事实,固然不用了。那不能解的无意义的语句,固然没有了;然而他的好处,不仅在他的文辞,更在他能够使用了戏剧,来发泄他胸中对于政治、社会、时代、人生一切的不平。他曾经把自己比做柳敬亭。而在他的《党人碑》、《哭祖庙》、《马前泼水》、《六军怒》这类戏里,他很竭力的作了一番呼号。结果,那一般看戏的人,从来没有像在看他的戏时候,这样的觉得戏剧的意义,戏剧的宗旨,甚是庄严与重要。这就是他的贡献了。此后不久,夏月润到日本去了一次,认识了市川左团次。回来集合了几个同志,组织“新舞台”,在上海十六铺造了一所比较新式的剧场。那戏台可以转的,布景等一切,有了相当的便利,那戏的性质,不知不觉的趋于写实一途了。演员们穿了时装,当然再用不来那拂袖甩须等表情。有了真的、日常使用的门窗桌椅,当然不必再如旧时演戏,开门上梯等,全须依靠着代表式的动作了。虽是改革得不十分彻底,有时还有穿着西装的剧中人,横着马鞭,唱一段西皮,但表演的格式与方法,逐渐的自由了。而且模仿式的动作也多了。他们最初所演的《新茶花》、《黑籍冤魂》,稍后所演的《明末遗恨》、《穷花富叶》等“新戏”,不但多少含着些民族思想,社会思想;尤其是那编剧表演的结果,能使得妇孺皆晓。当时观众不复是被强迫着,去听那不愿听的京腔,不大懂的戏白,与看那非经过训导说明不能了解的动作,这就是他们的贡献了。与“新舞台”差不多是同时,在天津有一个极有演戏天才的女伶,叫金月梅。她初到天津打炮,连唱了一百天戏,没有一出是雷同的,哄动了骇坏了天津的观众。她有这样的Repestoise,仍能不自满足,更演出了许多描写家庭社会(而以她为中心)的“新戏”。如《二县令义婚孤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女》,《姊妹易嫁》等。她虽不十分改变表演的成法与格式,虽还不会用布景,但一部分道具,如吃酒的席面,出局的轿子等,已经是用真的了。天津离北平甚近,那天津人,又素来喜欢听戏,对于北剧里的念白,是很能了解的。但她还尽量的废除了北剧念白的腔调,改用清楚流利的京音,差不多同平常说话一样,(至于她的配角,如饰彩旦的牡丹花等,竟全说天津土话,甚至梳的头,穿的衣,都是天津流行的式样。)而在表达情感方面,她更竭力的写实与模仿。所以她的“新戏”,不但是社会化,而且竟是天津社会化。那观众有时竟不觉得是看戏,而似与他们所素来认识的人,晤对一堂,无怪乎格外的亲切有味。而原来的戏剧远离人生的观念,无形中悉已忘却,这就是她的贡献了。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中国的话剧
-
[2]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新戏
-
[3]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文明新戏
-
[4] 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
-
[5] 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的思想
作者:(日)溝口雄三
图书 中国的思想
-
2
图书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作者:(英)麦大维(DavidMcMullen) 张达志 蔡明琼
图书 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
3
图书 中国的私营经济
作者:国家“七五”期间中国私营经济研究课题组
图书 中国的私营经济
-
4
图书 中国的脱贫之道
作者:吴国宝
图书 中国的脱贫之道
-
5
图书 近代中国的“洋旗报”研究
作者:周立华
图书 近代中国的“洋旗报”研究
-
6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作者:韩震 章伟义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
7
图书 中国的法治道路
作者:李林
图书 中国的法治道路
-
8
图书 中国的市场地位
作者:马国书
图书 中国的市场地位
-
9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作者:韩震 章伟文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
10
图书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图书 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