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话语政治”转向

¥1.9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6-06

字      数: 967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话语政治”转向

20世纪中后期,活跃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思想界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方面坚守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总体性基点和社会批评意识,迎击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挑战,从哲学理论高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他们将其哲学观点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起来,以其惯有的实践性品质回答后现代社会提出的新问题,保持其鲜活生命力。晚期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坚持上述原则发展自身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话语政治取向与诉求。剖析“话语政治”审美理论的内在本质、特征、生成机制及社会影响,不仅对于深入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而且对于构建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同样具有重要启发价值。

一 晚期马克思主义及其“话语政治”审美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因其现实指导价值得到了急速传播与发扬,成为思想领域的“显学”。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接近的学派也自觉或接受或改造马克思主义思想,纷纷披上“马克思主义”外衣,一时之间,形态各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粉墨登场,蔚蔚壮观。有强调“激进民主政治”以拉克劳、墨菲等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有关注多元文化语境嬗变以德里达、德勒兹等为代表的“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还有各种修正恩格斯、列宁观点的“新马克思主义”。而所谓的“晚期马克思主义”,是指“活跃在当前西方左派学界中的一群至今坚持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方式构架来重新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1]。如果按此标准,詹姆逊、德里克、哈维、凯尔纳、伊格尔顿等人可以看作是晚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所谓“话语政治”(discourse politics),最初用来概述拉克劳、墨菲、哈贝马斯等“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妄图通过以语言为中介的理想话语活动及交往理性的建立实现民主政治的哲学理念[2]。此处“话语政治”内涵与“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不同,主要指立足文本,通过文学创作与阐释活动发挥特有的意识形态功能,以达到介入与干预现实的微观政治效果的理论学说。总体来看,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存在三种基本形态:语言客体文本理论、读者审美阐释文本理论和话语意识形态生产文本理论,经历了由作品到文本、由自在到建构的跃进式发展。[3]三种文本理论都立足文本特有语言存在展开,但各自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表现由关注语言存在——读者参与——社会文化渗透的转型与演变。“话语政治”审美理论就是话语意识形态生产文本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江,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16年.第1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