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的文化特性

¥2.0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7

字      数: 528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周村芯子的文化特性

狂欢节是西方的庆祝节日,狂欢是自古罗马时代便流行的民间文化,狂欢广场式的生活,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狂欢节是无所约束、无边无际的,全民皆可进入狂欢,连统治者也可参与。狂欢节让人摆脱了一切特权、禁令和等级关系,它让人们不再从封建国家、官方世界的视角看问题,而采取了非官方的、非教会的视角与立场,所有的人都暂时超越官方的思想观念,置身于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1]巴赫金认为狂欢应该是一种集体的狂欢,它具有世界性,并且应有尽有,在这里人们能创建自由的王国。这样的狂欢如同一座桥梁,拉进了生活和艺术、官方和民间的距离,而且在精英与大众之间建立一种沟通。“狂欢” 理论是巴赫金在详细论述在阶级前农业阶段中人类的集体式劳动生存状态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理论的出现是实际上巴赫金深入思考这千百年来欧洲社会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类生存状态所得出的结论,它本质上是对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和仪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

然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中,儒家、道家和帝王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深厚,中国文化自古以温厚、中庸见长,缺少狂欢的精神向度,更难以达到自由放纵的状态,于是相较于西方国家的狂欢,周村芯子的狂欢可能更注重传达一种质朴的幸福和生活状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往。然而周村芯子无论是演出形式还是文本内容都确实带有强烈的“狂欢色彩”。当然,我们不能将“狂欢”与狂欢活动混为一谈,但狂欢活动是人们对生活现状不满,或是为了表达某种心愿而展开的一种能使自己完全放松并彻底浸入的狂欢游戏;并且,狂欢活动也是一种平民化的活动,是一种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生命精神的狂欢仪式。而狂欢化,本质上说是来自狂欢节与狂欢活动,它是对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和仪式在文学体裁里的一种转化与渗透。从这个视角来看,巴赫金的“狂欢” 理论和我国周村的芯子表演似乎有着同样的渊源背景及现实意义。

一 周村芯子狂欢的原始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沈颖.社会嬗变中的周村芯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