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教授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为临清市)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于7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1930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获文学士学位。1935年赴德国留学,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自1954年起,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先后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五十多个职务,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 季羡林先生在印度史、佛教语言、佛教史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主要著作有:《印度简史》、《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论丛》,《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大唐西域记校注》、《原始佛教语言问题》、《中印文化交流史》、《糖史》,等等。 季先生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内外“优秀成果奖”,“荣誉奖”,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被誉为“中国东方学奠基人”、“东亚最杰出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