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關於《惠洪與换骨奪胎法》的補充説明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在武漢大學舉辦的《文學遺産》國際論壇上,拙撰《惠洪與换骨奪胎法》一文遭到南京大學莫礪鋒先生的質疑。莫先生是我非常尊重的學者,他在《再論“奪胎换骨”説的首創者》一文中,對拙文的文獻徵引、邏輯思路提出了全面的商榷。莫先生此文旁徵博引,條分縷析,學理非常明晰,特别是對拙文的疏漏之處,提出犀利的批評。説實話,筆者多年來常拜讀莫先生的文章,屢受教益,而以這次與之同場學術對壘,獲益最大。不過,莫先生全面否定筆者提出的結論,認爲“奪胎换骨”説的倡導者是黄庭堅而不是惠洪,卻是筆者不敢苟同的。在武漢大學會議期間,筆者與莫先生同住一室,對牀夜語,彼此曾就此論題交换意見,各自對己説都有部分修正,但涉及最終結論,卻仍...

晚唐皮日休送日本僧圓載歸國詩解讀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頃接內蒙古大學中文系一教師來函,稱研治唐詩時或遇佛學問題未能解決,望我相助。其舉例詩爲晚唐皮日休《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講殿談餘著賜衣,椰帆卻返舊禪扉。貝多紙上經文動,如意瓶中佛爪飛。颶母影邊持戒宿,波神宮裏受齋歸。家山到日將何入,白象新秋十二圍。該教師謂有“貝多紙上經文動,如意瓶中佛爪飛”“白象新秋十二圍”三句未懂,故難疏通全詩之意。愧我於晚唐佛學所知甚淺,恐難以圓滿解答,然此亦學習之機會,故不揣淺陋,茲申拙見如下:圓載上人乃日本國僧人,大唐文宗開成三年(838)與圓仁同船入唐求法。圓仁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頗爲學界所重。據贊寧《宋高僧傳》卷三〇《唐天台山禪林寺廣脩傳》記載,圓載於開成三年...

《佛禪與文學》夢幻與真如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關於宋代禪宗對詩歌的影響,學術界早已有深入的討論,但禪宗究竟如何通過影響士大夫階層的思想心態而對詩歌發生作用,以及士大夫的禪悦傾向究竟怎樣與其詩歌風格發生關係,則多未涉及。本文所要討論的是以蘇軾和黄庭堅爲代表的宋代士大夫禪悦傾向的兩種類型,並分析其禪悦傾向與詩歌意象選擇之間的關係。所謂“禪悦”,是指在參禪學佛的活動中得到心靈的愉悦。那麽,宋代那些以“文以載道”爲己任的士大夫爲何能在佛禪中得到愉悦呢?這可以從禪悦的倫理價值方面來探討。因爲無論是將個人存在的價值係於社會道德責任還是係於人的自然本性,最終要回答的都是人生的意義問題。大體説來,儒家思想把重點放在政治和道德實踐層次,屬於社會性的實踐;而...

《佛禪與文學》唐詩中的寺廟鐘聲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中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深受人民喜愛的名篇,而“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無疑最膾炙人口。20世紀80年代筆者去蘇州寒山寺參觀,見到寺中有不少日本友人贈送的銅鐘,可見,那一千多年前的鐘聲直到現在還叩動著中外人民的心扉,引起大家的共鳴。值得注意的是,這鐘聲不是像長樂鐘、景陽鐘那樣出自宮禁,近在人寰;而是如遠岫鐘、煙際鐘那樣出自古刹,迥超世外。那麽,唐詩中的寺廟鐘聲爲什麽有這樣大的魅力呢?它在唐詩中扮演了一種什麽樣的角色呢?下面筆者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請各位先生批評指正。筆者討論的範圍限定於盛、中唐詩歌,主要集中在以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爲代表的所謂山水詩派。這派詩人的風格被司空圖稱爲“趣味澄敻...

《佛教語言文化學》禪籍俗諺管窺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佛教在中國的流布蔓延,促成了通俗文學的發展,如唐代寺院中盛行的宣傳宗教的俗講以及“轉”出的變文,就以其韻散結合、文白夾雜的形式,開闢出中國白話小説和講唱文學的廣闊天地。至於唐宋禪僧的語録,與俗講、變文相比較,不僅更徹底地消除了文言的成分,而且較大地淡化了語言的説教成分。可以説,禪宗語録在同時代的各類文獻中,俗語言色彩最爲濃厚,也最具本土平民特色。在禪籍俗語言的構成成分中,俗諺是最重要的修辭手段之一。許多禪師無論是上堂説法、應機接人,還是著書立説、吟詩作偈,都喜歡使用俗諺。禪籍中俗諺極爲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充滿智慧,往往無意中三言兩語,説出精闢的見解,益人神智。比如《壇經》中著名的“如人飲水,冷...

《佛教語言文化學》“文字禪”的用例、定義與範疇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在宋代文化全面繁榮的背景下,禪宗典籍的製作編纂也進入黄金時期,以語言文字爲載體的各類禪宗文獻無可爭議地提供了宋代禪宗“不離文字”的事實。然而,儘管學術界都承認宋代禪宗有“文字禪”傾向,但對“文字禪”一詞的具體含義卻解説模糊或歧見紛紜。如李淼認爲:“所謂文字禪主要是指的以文字語言去解説‘古德’‘公案’的,即所謂頌古拈古的方式。”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版,第53—54頁。'>[1]謝思煒也指出:“以臨濟宗楊岐派傳人昭覺克勤《碧巖録》爲標誌,對公案加以輯集、評注、講解的文字禪似乎成爲一條不得已的出路。”謝思煒:《禪宗與中國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佛教語言文化學》老僧已死成新塔

作者:周裕鍇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简介: 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年輕的蘇軾離開京城,前往鳳翔府赴簽判任,與弟弟蘇轍相别於鄭州之西門。過澠池縣,蘇軾收到弟弟寄來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詩,緬懷舊跡,寫下名作《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蘇軾:《蘇軾詩集》卷三,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96—97頁。'>[1]。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一嘉祐元年(1056):“騎驢至澠池,止於奉閑僧舍,因與子由留題壁上。”案語云:“嘉祐六年辛丑,公再經其地,則奉閑已死,題壁亦毀,因和子由詩云:‘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略论南传佛教在云南社会发展中的助力作用

作者:司聃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之一,在扎根人类精神世界的同时,更多地体现出社会功能。通过信仰宗教,人们形成迥异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价值,呈现出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宗教与民族文化结合较为紧密,宗教往往直接影响民族文化。宗教力图用自身教义诠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与人生现象等,对信众有极大的影响力。在全球性宗教热潮复苏的当下,社会交往中宗教因素逐渐增强,以宗教文化助力社会发展已成为流行趋势:如印度总统莫迪2015年5月访华时,特意参观西安大兴善寺与大慈恩寺,并手书吉拉特语留言,印度的亚洲战略以佛教文化搭台的态势显而易见。作为宗教资源发达的云南,更应该重视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将之视为战略支点的助力元...
上一页 910111213 14 15161718下一页  第 /37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