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1840—1949)》,顾名思义是一部断代的中国世界史的学术史著作。既然是学术史著作,那它就应具有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史著作的基本特质,即它的全部内容,包括历史叙述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具体的人物、事件和著述的阐释,都应在考实的基础上展开。就本书来说就更是如此,它离不开近代以来,为推动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和事。尽管这些学者多已驾鹤西去,但他们平凡又伟大的业绩,会永远铭刻在中国世界史编纂的历史上;这些前辈们丰富的史学思想,永远是世界史后学珍贵的学术遗产。至于他们留下的优秀成果,更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蒙尘,而在新的历史时代到来后仍熠熠闪光,一本本扎扎实实的著(译)作,似在无声地述说着中国世界史编纂不平凡的艰难历程。
述及近代中国早期的世界史编纂,“传教士”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因为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看,“传教士在西学传播过程中,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大部分时间里是主角。但是,对于传教士在西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传播西学的目的及其对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学术界还缺乏深入的讨论”,对近代中国早期的所谓“传教士史学”也是如此。
在本书稿中,笔者对来华传教士在近代早期中国世界史编纂中的地位和作用,既没有采取“回避”的做法,也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即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传教士史学的意义和作用,而是对这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通过实证来回答来华传教士是如何扮演了“双重角色”。无论说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与文化……使中国人透过他们见识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东西交往史上是有积极意义”;还是说传教士是“到中国开疆拓土的第一批人”,“传教士与商人一直相互依存”,“传教士+商人=掠夺者”,在本书中都有具体的阐述。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各种中外历史著述中,多是以对华友好、友善的形象出现的。他在中国生活了六十余年,曾任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西学总教习,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通”。1868年10月,他曾在美国远东学会发表题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著名演讲,为所谓的中国“傲慢”“野蛮”“缺乏创造力”等进行辩护,认为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受到如此更多的误解。但是,在述及鸦片战争时,丁韪良却毫不掩饰地认为,“此举是为了捍卫英国皇室的荣誉,以及对中方在试图禁烟时所采取的武断方式进行惩罚。古都南京也只是在无条件接受了璞鼎查爵士所提出的强制性条件之后才避免了沦陷的屈辱”。来华传教士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对这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现象,简单化的做法是不妥的。当阐释这个问题时,在史料的遴选上,注意国内文献和西方文献并重,除汲取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外,也包括对传教士的日记或回忆录的使用,翔实的史料才更有说服力。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通史、断代史、地区史、国别史、专门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上述各方面的研究并不平衡,致使各个方向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自然也参差不齐。但是,在统一的“世界历史”学科之下,上述世界史的重要研究方向,毕竟都已有了这样或那样的著作问世,这是不争的事实,总之,中国世界史编纂的框架基本形成了,世界史编纂的主要内容在本书中都有所阐述,具体是:世界通史和史前史、古代中世纪史和近现代史等断代史;西洋史和东洋史等地区史;印度史、暹罗史、蒙古史、日本史、土耳其史、朝鲜史、越南史、印尼史、俄国(苏联)史、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意大利史、美国史、澳大利亚等国别史;社会经济史、革命史、政治思想史、文化(文明)史、国际关系史和中外关系史等专门史。无论是世界通史、断代史、地区史,还是国别史、专门史的研究,都是通过历年公开出版的著(译)作体现出来的。这些世界史著述不仅形式不一、学术水平不一,而且装帧装潢也各有特色,无论精美还是粗糙,都留有独具魅力的历史印痕。
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中国世界史编纂究竟有哪些进展?取得了什么成绩?以上诸多的著作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但是,这些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成果,因时代和历史认识等方面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或捉襟见肘之处也在所难免。尽管如此,这些成果仍可表现出近代中国世界史编纂从总体上已经达到的水平。至于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具体的评价,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一个可以展开讨论的问题。但是,一个多世纪中国世界史编纂从萌生到发展的史实,以及至今仍然再版的一本本世界史著作等,则表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没有偏见,这似是不言自明的问题。
笔者之所以撰写《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1840—1949)》,不仅仅是要对一个多世纪中国世界史编纂进行一次总结,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这样,似可结束近代以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海内诸多的《中国史学史》对中国世界史编纂只字不提的怪现象。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仿佛就从没有世界史编纂,这种现象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历史学门类下,由“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变为“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也就是说“世界史”成为和“中国史”“考古学”并列的一级学科,这着实让世界史学者兴奋不已。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一个一级学科若没有自己清晰、完整的学术史,这对它今后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近代俄国著名史家克柳切夫斯基说: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句话可引申到学术史的研究上。失去对学术发展的历史记忆,那学术研究将在“黑暗中迷失”,绝不是危言耸听。作为一级学科的世界史的学科建设,只有清楚了该学科是如何产生的,清楚它已经走过了怎样的道路后,才有可能在学术史的回溯中汲取经验或获得启迪,以避免盲目性,而更自觉更清醒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只有这样,世界史学科今后的大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1840—1949)》
于沛 著
ISBN:9787520375528
2021年5月
这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的学术史著作,起讫时间为从鸦片战争前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正是近代中外的历史大变局,催生并发展着与时代同行的中国世界史编纂。这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宝贵遗产,历史的启迪、经验抑或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本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世界历史编纂的丰富内容、生动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某些规律性内容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
于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中央“马工程”重点课题《史学概论》首席专家、《世界现代史》责任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近年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世界历史: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史学思潮和社会恩潮》《历史认识概论》《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等。
于沛著作推荐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19)》
于沛 著
ISBN: 9787520351621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已走过七十年历程.从学科建设、体系创立到教学科研、人才培育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将七十年来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分成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了精要概括。综述每个阶段涉及的领域、重点和问题,对比国内前辈及国外学术研究进展,指出各阶段世界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差距,探究其主客观原因,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然后,逐一评介世界史各分支学科,包括研究理论与方法、世界通史、断代史、地区史、国别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专题史研究的深度和特点,以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整理、引进和翻译。书稿观点正确,资料扎实,填补了国内世界史学史研究领域的空白。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全六卷)》
于沛 主编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1卷: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ISBN:9787516165829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2卷: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
ISBN:9787516165836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3卷: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949年前》
ISBN:9787516165850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4卷: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
ISBN:9787516165898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5卷: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上》
ISBN:9787516165867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6卷:外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下》
ISBN:9787516165874
一部有关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奠基之作,一项具有明显原创性和参鉴性的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