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揭晓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十九届评奖工作于2021年12月18日圆满结束。本届评奖共收到著作15部,系列论文5种。评选委员会认真审议了每一种参选论著,评选出二等奖4项,评选出“王力语言学奖青年成果奖”3项:
二等奖:
《隋唐五代量词研究》(王绍新,商务印书馆,2018年)。
《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重要性研究》(刘洪涛,商务印书馆,2019年)。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胡素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汉语名词铺排史》(吴礼权,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青年成果奖:
“纳西语研究系列论文”(李子鹤《原始纳西语的前冠音和*-r-介音》,《民族语文》2018年第1期;《原始纳西语前冠音的来源与演变》,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2.2)
《“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任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Tono-types and Tone Evolution: The Case of Chaoshan (张静芬,Springer, 2020)。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会)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
胡素华 著
ISBN:978-7-5203-5220-8
出版日期:2020-05-01
内容简介:
《勒俄特依》是一部有文字记载同时以口传为主流传于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彝族史诗,它以五言诗为主并融合了口语叙事的句式。本书作者是母语为彝语的语言学者,她对史诗进行了可靠的考证和释义、准确的语法分柝和标注,对史诗的语言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上编为译注部分,对史诗进行了彝文、彝语拼音、国际音标、词汇释义和语法标注、句译等五行对照的注音释义;下编对史诗的语言学特点,即韵律特征、句法结构、语法范畴、构词方式和历时演变等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可以说是一部建立在翔实可靠的自然语料基础上的小型参考语法。本书可为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提供可靠的实证语料;可为诗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彝族地区双语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教材。
作者简介:
胡素华(罗洪依乌嫫),女,彝族,四川省凉山盐源县人。文学(语言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藏语学报》副主编。“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澳大利亚拉等伯大学、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获中国台湾“李方桂、徐樱语言学奖学金”一等奖。曾任中央民族大学语言与古籍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彝语、彝文文献、藏缅语族语言、语言类型学、社会语言学。出版专著、合著、编著等十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部委级多项科研项目。国家社科等多个基金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著名刊物审稿人。
《“名词动用”与上古汉语名词和动词的语义属性》
任荷 著
ISBN:978-7-5203-6016-6
出版日期:2020-07-01
内容简介:
在上古汉语时期,“名词动用”是一种比较活跃的语言现象。本书从三个最关键的问题——动用的事实、动用的制约、动用的过程与机制——切入,系统、全面、详尽地考察了上古汉语中名词动用的现象。
本书特别强调通过对名词、动词的语义属性的细致描写和深入分析,来探究名词动用的深层规律与机制。基于分布分析方法和词义分解方法,详细描写了起源名词和名源动词的句法表现与语义结构、起源名词和名源动词在彼此的语义结构之中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名词动用的语义基础、名词的语义属性与概念场的系统性对动用行为的制约作用、名词动用的实现机制等问题。最后,根据三个重要参数为上古汉语名源动词划分了层级。
作者简介:
任荷,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博士后。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汉语历史词汇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在《语言学论丛》《语言研究集刊》《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