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纶扉宦梦: 黄景昉与晚明政局》
明清易代之后,已步入人生晚境的黄景昉在泉州,不时回忆起自己政治的人生,在黄景昉看来,他的人生以崇祯十六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读书科考、追求仕进,后一阶段退隐屏居、追忆宦梦。作为“五十相”中最后离世的两位崇祯阁臣之一,黄景昉在清初的经历,虽然是晚明士大夫众多的出处抉择之一,却也代表了一个胜朝旧辅的最终归宿。
回顾黄景昉的一生,如果再加细分的话,在上述两个阶段之前,其实还有一段早年儒染家学的时期。黄景昉出生的晋江檗谷黄氏家族,不仅是泉州的科举世家,也是闽地著名的文学家族。明中叶以降,福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考之风鼎盛,在泉州府“家诗书而户业学”的氛围影响下,自八世祖黄克复受业于同乡蔡清学《易》,黄氏家族开始走上读书科考之路。经过黄容、黄克复父子两代的积累和努力,克复长子黄润以《易》为本经考中正德十六年进士,自此完成了由匠到儒的家族转型,确立了“家世业儒”的传统,并在家族内部形成“讲贯授学”的学术传承。与此同时,黄氏家族也非常重视通过联姻来拓展乡里的人际网络,从黄克复一辈时,即与乡里名儒、世家缔结姻亲,到了黄润一辈,由于其通籍入仕,家族的向上流动使得此后与黄氏家族联姻者,非里中仕宦之家,即为名士之后。而专研《易》经的家学传授,也在黄润一辈与惠安张氏通婚后,转向对《诗》经的兼通。从其长子伯敬以降,子侄辈皆在在三代中四举乡试、两登甲科,皆是以《诗》为本经。
黄景昉生长于其间,自幼秉承庭训,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术传承之下,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笃定的志向,黄景昉之所以能在总丱的年龄得到郡县耆宿、仕宦的赏识和奖掖,除了自身的勤学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祖父黄国彦、外祖谢吉卿同窗社集的交游圈和在郡县中的世家名望。在内外环境的鞭策下,入泮两年之后,黄景昉遂以弱冠之年登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举人。
然而,少年登科的黄景昉,接下来却备历了十年公车之苦。在首次会试落第后,黄景昉认为“不得第一,宁俟再举”,遂与郑之玄、何九云结社乡里,其间,由于受晚明时局的影响,社中同道除了切磋制义、评骘文章、探讨性命之学外,也以世道时局相期许,形成社集的群体认同,黄景昉亦曾表达其立朝为政有补于国家的期许,在黄氏家族的人际网络之外,进一步拓展了个人的交游圈。天启二年的会试,黄景昉虽然再次落第,但这次赴考却在京中获识了泉州耆宿何乔远,并得到他的推重。随着业师座主的升迁、友朋同道的先后登第及闽中耆宿的奖掖,在他们揄扬荐举之下,天启五年黄景昉第四次入京会试时,京中舆论已视其为“闽中名士”,从而在该科中顺利登第入仕。
通籍入仕后,黄景昉观政于吏部,并在不久后的考选中,以第三名改授为翰林院庶吉士,由此获得了通向高级官员的阶梯。从会试到庶吉士考选,其业师郑三俊、房师罗尚忠及吏部尚书崔景荣、礼部侍郎薛三省对之均有推毂拔擢之情。然而,随着魏忠贤总揽内外之权,天启一朝的政治氛围日趋恶化,同时阉党对东林士人进行全面清算,也令在馆士子难以安心读书。不久,黄景昉亲历了吴裕中被杖及同馆庶吉士削籍事件,遂于天启六年六月告假归里。
在度过近两年的居乡生活后,黄景昉于崇祯元年六月入京授职。这时的庙堂政治,承续自嘉靖以降的基本位势格局,内阁在高度依附皇权后,已不再承担起士大夫政治领袖的角色,面对内外交讧的时局,除了调和之外,难有妥善应对之法,并随着周延儒、温体仁的先后入阁,呈现出揣摩迎合以善保名位的辅政方式。而崇祯皇帝也在经历即位之初重用士大夫,又鲜有成效后,在急于求治的心态驱使下,制驭方式转向操切刻深,特别是在接连发生温体仁枚卜事件和“己巳之变”后,在进一步加深轻视士大夫之心的同时,也逐渐奠定了崇祯一朝君臣关系的基本格局及政治文化的走向。黄景昉身处其间,自编修以迄宰辅,在十六年的仕宦生涯中,力求补偏救弊于时局,虽然在具体政治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需要揣摩迎合上意,但仍试图贯彻其“有补于国家,无得罪于名教”的思想,从《试录》砭切时政、召对请释郑三俊、讲筵敷陈时事、力言考选不公、疏请恢复庶吉士考选,到申救赦免黄道周之狱、封驳议处刘宗周之诏、荐处白广恩之法等,均出于此。事实上,在崇祯朝的政治态势下,一旦违忤上意,触碰逆鳞,即会失去圣心的眷顾。特别是在申救郑三俊、赵光抃及受周延儒器重被崇祯皇帝认为有“党比”行迹后,更是令其在阁度日如年最终隐退。当时大明王朝的形势及其个人的处境也让黄景昉深感迷茫,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不可则止”,并对崇祯皇帝进行了最后的劝诫。
面对晚明的社会危机,当救世成为士大夫共同的论题时,在经世思潮的影响下,失意于庙堂的黄景昉也将其救世的探索转向了史事的研究。他不仅鉴定过陈子龙、徐孚远所选编的《皇明经世文编》,也试图从本朝过往的历史经验中,寻求走出时局困境之法。在爬梳明代历朝实录、万历官修“国史”后,黄景昉综合个人的见闻,撰成《国史唯疑》一书。在书中,黄景昉除了着眼于制度设计之优劣、官员选择任用之法外,书中撰述的宗旨和方法原则,在黄景昉另一本经世之作《读史唯疑》中也得到了延续。不幸的是,黄景昉在退隐仅半载之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黄景昉听闻这一消息时,已经到了是年的五月,在悲痛中,他开始回顾自己的仕宦生涯,撰写《宦梦录》。在该书中,黄景昉不仅追叙其平生交游,亦间得同里同朝同籍同官之见闻,在辨析《宦梦录》的记载与时人的记述后,可以发现书中关于明季史事的记载多不见于他书,而见于他书的记载,其所记则更为准确且详备。
在两京相继陷落后,唐王聿键建号于福州,改元隆武,力聘黄景昉复职。黄景昉虽连疏请辞,但在隆武皇帝一再敦请之下,不得已勉强赴任。然而,隆武朝政把持于郑芝龙之手,黄景昉在朝不仅难有作为,且不时与郑芝龙意见相左。不久,清兵在攻克浙东后,南下入闽,黄景昉知时局已不可为,遂请辞归里,自此决意终隐,开始了他易代屏居的生活。
回到黄景昉易代后的生活,实际上并未能如其所愿。顺治四年八月,郑鸿逵、郑成功进围泉州,黄景昉外孙郭显谋做内应,为泉州提督赵国祚所侦知,惨遭诛杀。受此连累,黄景昉也遭逮捕繫狱,历经一年的生死徘徊,至顺治五年冬始得平息。在获释后,黄景昉以著述为事,深居简出,从《瓯安馆诗集》收录的纪事诗来看,除家人外,他往来的群体主要还是昔日的友朋知己、姻亲门生。
最终,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黄景昉走完了他局促不安的易代余生。而他期许的著作,也因儿孙辈未能传其志业,在谋刻未果后,散佚殆尽。这是曾经惨淡经营于庙堂的晚明士大夫的结局,也是一个崇祯阁臣的最后归宿。
《纶扉宦梦: 黄景昉与晚明政局》
朱曦林 著
ISBN:9787520395588
2022年 3月
内容简介
黄景昉是“崇祯五十相”之一,其仕宦经历自编修以至宰辅,与晚明政局的演进近乎相始终,是天启、崇祯朝诸多重要政治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本书在充分利用黄景昉存世著作的基础上,考证还原了他的人生经历,并从黄景昉个人的视角呈现晚明纷繁丛脞的时局及其为挽救王朝危局所作的努力。同时,由于黄景昉长期任职于明廷中枢,并深受晚明经世史学、实证史学思潮的影响,其存世著作的记载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明清之际的政治史、制度史、史学史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朱曦林,广东潮安人。201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献学、明清文学、清代学术史。整理有黄景昉《宦梦录 馆阁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