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灵活运用语码切换缓解焦虑情绪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0-20
收藏 纠错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发展,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及需求也在逐步增强。当前我国国民心理健康虽然总体相对平稳,但焦虑问题作为一种情绪障碍普遍存在。因此,如何缓解焦虑情绪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话题。运用语码切换缓解焦虑情绪,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一方面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语言交际的心理机能,另一方面也可充分挖掘语言的社会属性和语言服务的社会功能。

  艾纳·豪根(Einar Haugen)运用语码切换概念对观察到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认为人们在语言情境中会根据情景的变化对使用的语言进行切换。迈尔斯·斯科顿(Myers-Scotton)指出,语码切换包括同一对话中两种不同语言或同一种语言内两种不同语言变体的交替使用,它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此外,语码切换存在内外双重动机。一方面,社会规则作为其外在动力,在体现社会身份、反映交际场景的同时,也可调节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与权势关系;另一方面,心理活动作为影响交际的内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交际者的情感表达,恰合时宜的心理活动可缓和交际语气,营造轻松诙谐的社交氛围。作为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流频繁时期的特殊语言现象,语码切换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语码切换的频繁使用会诱发攀比心理,导致身份缺失,但只要使用恰当便可以使言语行为效果事半功倍。尤其是在把握好交际对象、交际环境和交际目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语码切换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国民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缓解工作焦虑

  语码切换的简洁高效性可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引起的焦虑。尤其是Z时代的年轻人倾向于用“加班ing”这种“中文+英文”的双语码切换方式间接强调工作忙碌的状态,用“我们来PK一下”的表达方式来调和必不可少的竞争所引起的严肃感,引发共鸣,缓冲工作沟通中双方的焦虑。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归纳为语言的经济原则,即个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最为经济省力的方式安排和调整语言活动,力求用最小的努力实现最优化的交际功能,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工作情境中的语码切换也呈现出活泼幽默的特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即时通讯工具凭借其媒介丰富性、信息接收同步性等多重特征为工作交流创造了即时沟通、多任务处理以及信息共享的强大沟通环境,但线上交流的海量信息轰炸难免会引发焦虑情绪。此时,一些活泼有趣的语码切换现象应运而生,有效弥补了线上交流面部表情缺乏及肢体语言不足的问题,融洽了人际关系,减轻了焦虑情绪。譬如,线上会话中,人们用“欧克”指代 “OK”,“耐思”指代“nice”,这种创造性语码切换有助于个体从正式、官方、严肃的氛围转移到非正式、个人、幽默的工作沟通情境中,有效弥补纯文字信息交流的弊端,缩短个体间的社会心理距离,减轻同事间的沟通压力,这种妙趣横生的语码切换能够表达更加强烈的情绪,增加感情冲击力,具有重要的交际意义。迈尔斯·斯科顿(Myers-Scotton)的标记模式理论认为,有标记的语码切换具有幽默功能,因此会话中一些诙谐风趣的语码切换,可以让会话者享受语言带来的乐趣,在心理层面创造幽默、加强情感、贴近听众,是打破交际障碍、缓解工作焦虑的有效手段。

  缓解学习焦虑

  青少年阶段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亦是由依赖变为独立的缓冲期,这一时期的个体经历着快速的生理变化,但其心理状况尚未完善,发展进程需渐次而行,这种身心发展的失衡容易引发青少年的焦虑,甚至加剧焦虑情绪向学习方面的转移。这时,如果教师能有策略地使用语码切换,便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

  顺应教师角色,规避消极词汇的语码切换可有效缓和学生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学困生更容易因教师的语言压制和同学间的学习攀比而感到焦虑,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使用负面评价引起学生自卑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可以尝试使用“你可以work at your own level”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顺应学生情绪,在幽默诙谐的双语中进行灵活切换,帮助学生避免尴尬紧张,营造轻松氛围。这种恰当的语码切换兼顾了言语表达的幽默与犀利,有助于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与教学规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和制约教师的言语行为和语码选择,为此,教师的语码切换必须顺应自身角色,灵活考虑学生差异,兼顾教人为人与教人为学的双重任务,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

  幽默风趣的语码切换还可以拉近师生关系,缓解学生课堂学习的焦虑情绪。比如,当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走神或者逃避回答时,正在用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可以突然改用学生熟悉、有趣的方言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回课堂。教师采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帮助学生从提问环节的焦虑情绪中得到缓冲,这种方式的语码切换是一种有标记选择, 产生了诙谐的效果,能够带动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尽管现代课堂主张普通话教学,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够妥善地切换不同的课堂用语也不失为一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与喜悦感,从而在本质上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

  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Linguistic Adaptation)理论为教师课堂语码切换及其灵活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依据。该理论指出,恰如其分的交际语言要顺应交际过程与交际结果,为此,个体可以进行语言切换来顺应环境,或改变环境以顺应语言。师生课堂言语交际过程亦是如此,教师的语码选择既需考虑社会与环境因素,也需动态考虑自身角色,促进语码切换内外因素相互作用。

  缓解生活焦虑

  日常用语也体现了生活压力,此时,委婉的语码切换便成为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缓解焦虑的重要方式。例如,我们用“芭比Q了”来表达生活中遇到的或大或小的意外之事,用“最近emo了”来表达自己焦虑、抑郁的情绪等,这种间接、幽默、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可以代替原本直接、尴尬、尖锐的表达方法。委婉的语码切换作为一种没有攻击性的修辞手段,带有一定的模糊色彩,可以缓冲语言刺激,淡化焦虑,降低情绪敏感度,维护交际双方的自尊并给予安慰,优化交际目的。

  语码切换有多种通道,受情境影响。如全民运动反映了现代人对于居家生活质量的重视与追求,也是维持身体健康和消解生活压力的有效方式。传统的健身项目并不少见,但很少能引起全民运动风潮,而刘畊宏却因直播间元气满满的口号而走红,其出彩的节奏感、有趣的中英语码切换形成了运动中有效的情境型语码切换,既缓解了运动焦虑,又激发了大众的健身热情。长期居家等外在因素激发着运动的潜在需求,而这种顺应情境的语码切换有效地缓解了大众的身体健康焦虑。

  具有亲和力的语码切换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原因不仅在于情景型语码切换的巧妙运用,更在于音乐和舞蹈这两种不同通道语码的流畅切换。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语码,是深层的情感语言;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语码,是舒缓的肢体语言。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的交互共生,在取得令人意外的跨通道语码切换效果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轻松、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大众心理健康,形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总之,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是高质量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焦虑情绪关系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及融入感。在正视焦虑情绪的负面影响、灵活调整并及时疏解不同场景的不良情绪、培育个体乐观自信的社会心态及营造祥和融洽的社会氛围方面,语码切换具有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关注并充分挖掘语码切换背后所蕴含的潜在社会价值与情感功能,能够激发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感知,并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的双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1BYY10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