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考古列表 >历史考古详情

山西蒲县曹家庄墓地用牲习俗折射汉匈文化交融

作者: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4-10
收藏 纠错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7日称,山西蒲县曹家庄墓地属战国至西汉、新莽等时期,其用牲习俗折射出汉匈文化交融趋势。

  曹家庄墓地位于山西省蒲县蒲城镇曹家庄村西北约200米处。墓葬年代除少量土圹竖穴墓为战国墓葬外,其余多介于西汉至新莽时期。在发现的42座墓葬中,20座有随葬动物。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贾尧介绍,曹家庄墓地随葬动物以常见的“六畜”为主,具体包括羊、猪、鸡、狗、牛和中型鹿科动物,均以动物实体随葬,不用陶俑。

  曹家庄墓地所处地域在战国至两汉时期属农牧混交地带,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重要区域。从随葬动物种类看,既有畜牧经济的代表性动物——羊、牛,又有猪和鸡等典型农耕经济动物,反映出其半牧半农的经济文化类型。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及特征等信息,发掘者将墓地分为两期:一期为战国至西汉武帝前期,为战国三晋人及其后裔墓葬;二期为武帝后期至王莽时期,为匈奴人墓葬。

  曹家庄墓地武帝后期至王莽时期的墓葬中除M23外,均用牲肉随葬,这种用牲方式与匈奴墓葬中用头、蹄的习俗截然不同。

  贾尧表示,若结合墓葬形制、器物特征及人类学分析等各项因素认定该墓地武帝后期的族群确为匈奴人,那么,其随葬牲肉且较多使用猪、鸡的用牲习俗反映出其对当地汉民族习俗的因袭,是内迁匈奴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